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翻译,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1 04:43:03

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翻译,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翻译(1)

1.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01

【例文】每当春回大地,田野上万物萌发,牛就到了最忙碌的时候。“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而说到服务和奉献,牛还有一个形象深入人心,那就是“孺子牛”。

【典故】出自宋代王安石《和圣俞农具诗》,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意思是,早晨在霜露下耕田,晚上到月出还在劳作。自己并不享受丝毫的利益,却为人们创造了千万仓粮食。

02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例文】谋划协调“大舞台”,点燃发展新引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

【典故】出自出自《论语 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一个国家不担心财富少,就担心分配不均匀,不担心人少,就担心国内不安定。

03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例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守住心中的底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面对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不浮躁、不分心,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名利诱惑所累,保持内心的坚定执着、淡定从容。

【典故】出自明代洪应明《菜根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意思是,从皇帝到普通百姓,没有无所畏惧而不导致失败的。比喻要有敬畏之心。

04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例文】“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越是形势严峻,越要勇于担当、奋发进取;越是任务繁重,越要真抓实干、奋勇拼搏。

【典故】出自清代金缨《格言联璧·学问》,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意思是,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

05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

【例文】“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做小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小事虽小,每一次认真对待,都将成为通向成功的基石。守住宁静,耐住寂寞,把小事做精致,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用时间来“灌溉”自己,在时间中“进化”自己,才能在循序渐进、厚积薄发中成长、成熟、成才。

【典故】出自战国秦国李斯《谏逐客书》,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泰山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正是因为不拒绝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这样的深度,正是因为不拒绝细微的溪流,汇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规模。

06

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

【例文】“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干部要永葆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工作中始终铆足一鼓作气的劲头,保持干工作的热情和韧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扑下身子做实事,撸起袖子加油干。“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要提升干事创业底气,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干出更多出新出彩的实绩真功。

【典故】出自东汉马融《忠经百工章》,秉职不回,言事无惮,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意思是,凡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惜。

07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例文】“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砥砺理想信念、提高D性修养、涵养廉洁文化,只有久久为功、抓长抓常才能见成效、管长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天天讲不吝千万言,时时做不惧千万事。当严以律己成为干部工作生活的常态。

【典故】出自《中庸》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思是,孔子说:“颜回为人处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不把它丢失了。”

08

人皆可以为尧舜

【例文】“人皆可以为尧舜”,在环保方面更是如此。当每个人都胸怀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念兹在兹,力行不辍,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每个人又能对各种各样的环保举动满怀尊重、倍加珍惜,就能不断汇聚环保的澎湃力量。

【典故】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意思是,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比喻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

09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例文】“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老黄牛”精神,是一种“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的坚持与定力。在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征途上,我们依然面临诸多重大困难、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考验,必须拿出“吃得苦、霸得蛮”的“老黄牛”精神,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典故】出自《法华经》,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意思是,每天向卒子一样向前拱一点点,日久天长终会有成就。

010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例文】一年之计在于春。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春天开好局、起好步、播好种,这一年才能丰收在望。

【典故】出自明代张居正《答中丞孙槐溪》,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意思是,急于开始的一定要考虑其结局,能成就功业的总在开始的时候就精心设计。比喻做事必须善始善终。

011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自南北朝齐刘昼《刘子·崇学》,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意思是堆造山的人开始于一筐泥土,而成陡高的峭壁;凿井的人从挖很深的土坑开始,而成极深的井。

【例文】始于当下,珍惜分秒时刻。“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杜绝浪费时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科学统筹规划工作、学习时间,走在时间前面,不拖延、不耽误,拒绝养成明日复明日的惰性。牢固树立正确的时间观,珍惜韶华、脚踏实地。追求梦想从珍惜时间开始,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贪图安逸,不浪费时间,孜孜不倦学习知识,勤读有字书,苦学无字书,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让宝贵的时间成为奋进的动力,成为奋进搏击的能量。

012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出自明代王守仁《答顾东桥书》,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 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意思是,真知的目的在于用来指导实践,不实践就不能称为真知。

【例文】古人讲,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不经过实践就不足以称为真知;同时,实践又是获得真知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因而历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普遍重视实践。

013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出自先秦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蓬草生长在大麻中,用不着扶就长得挺直;白沙混杂在乌黑的泥土中,跟黑土一起沾染黑了。

【例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作出什么样的行为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从思想上发生转变,自觉做爱惜粮食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就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014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出自《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意思是,刚饮过长沙的水,现又吃了武昌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

【例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既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自信力,积蓄着乘风破浪的底气。风雨来袭,如果自己先慌了神、乱了方寸,还怎么去破浪前行?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如果缺乏定力,就容易心绪不宁、人云亦云,甚至随波逐流。

015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例文】“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反之,如果内心浮动、心浮气躁甚至失去本心,就可能做出种种失范之事。干部应通过静心修养,克服浮躁心态,摒弃私心杂念,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

016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文王世子》,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意思是,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重要。

【例文】“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正如唐代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老师,“传道”是第一位的,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

017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卷十三·别通篇》,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故多闻博识,无顽鄙之訾;深知道术,无浅暗之毁也。意思是,品德不优秀的人,不会胸怀远大理想;才能不大的人,不会具有渊博的见识。

【例文】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青年一方面需要培养高尚品德,厚植爱国情怀,把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另一方面需要锤炼坚强意志,铸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格,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做到越是艰险越向前。

018

不闻其过,最患之大者

——出自宋代王安石《与孙莘老书》,不闻其过,最患之大者。意思是,不愿听到自己的过错,是最大的害处。

【例文】“不闻其过,最患之大者。”听不到、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和问题,就是最大的隐患。人们常讲,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有钱难买批评自己的人。这些浅显的道理启示我们,只有多听批评之言,常补自身不足,才会少走弯路、错路,处事才会少有偏差、失误。反之,如果一味掩饰过错、回避问题,非但于事无补,还将养痈遗患。

019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出自战国荀况《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我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意思是,批评我批评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正确,他就是我的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者,正是要败坏我的人。

【例文】“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对于批评我且批评得正确的人,要把他当成师长;对于这样的批评之言,应当虚心接受、立行立改。这方面,先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曾讲:“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020

作之不止,可以胜天。止之不作,犹如画地

——出自明代杨梦衮《曹玄亭漫语》,作之不止,可以胜天。止之不作,犹如画地。意思是,世上的事,只要不断努力去做就能战胜一切、取得成功。如果停下来不做,那就和画饼充饥一样,永远达不到目的。

【例文】作之不止,可以胜天。止之不作,犹如画地。世上的事就是这样,要想取得好的成果,只能长久地耕耘、持久地用力,倘若刚开始没几天就想有所成就,收获的只可能是“鱼虾”,断然不会探得“蛟龙”。俗话说,弄花一年,看花十日。有了长久的积淀,才能开出璀璨的花朵。

021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出自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意思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例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中国的版图中,淮河与秦岭一道,构成了中国地理上的南北方分界线。这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沃野千里、农产富庶,是传统农业生产基地,至今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

022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出自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意思是,以上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因此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除了上等的道德,是不可仿效的。

【例文】古人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满足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或许能在一两件事情上蒙混过关,图得一时安逸,但长期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必然会影响人的成长与发展。矛盾无处不在,挑战无时不有,没有危机意识,丧失斗争精神,安于现状、甘于平庸,关键时刻就会“打瞌睡”“掉链子”。

023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出自《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意思是,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小村落,其中必定有忠信之士;三人共同行走,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贤人。

【例文】“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懂得用人,就是要不论出身、不重资历、不看地位、不避亲疏。古人提出“建官惟贤,位事惟能”的思想很有价值。周文王渭水访贤,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成就一番大业。姜子牙、商鞅、韩信、卫青、诸葛亮、周瑜、王猛、薛仁贵等贤臣名将,都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结果。

024

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

——出自《孔子家语·入官》,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刑乎色,发乎声。若此,而身安誉至,民咸自治矣。意思是,良好的德行贯穿于内心,藏在心志之中,显露在表情上,发表于言谈上。这样,官位就会稳固,好名声随之而至,民众自然就会得到治理。

【例文】“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明大德,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既看平常表现,更看关键时刻。面对不良现象,是站出来批评抵制,还是明哲保身摇摆不定?面对复杂矛盾,是攻坚克难办实事,还是文过饰非做样子?面对是与非、正与邪、公与私、义与利,如何取舍,怎样选择,最是考验品质,最能看出“质地”。

025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出自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意思是,天底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只要肯付诸行动,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如果不躬行实践,容易的事也会变困难。

【例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逆境勇开顶风船,强调的是主动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担当与能力。对我们的事业来说,困难与挑战是常态,往往是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026

食其禄不避其难,居其职不委其责

——出自明代王宗远,食其禄不避其难,居其职不委其责意思是,拿着国家的奉禄,面对困难不能逃避;担任委任的职务,面对责任不能推托。

【例文】“食其禄不避其难,居其职不委其责。”在一个单位共事,大家就是一个整体,应当互相补台、齐心协力干好工作,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群众做实事、谋福利。工作出彩,作为集体的一分子自然与有荣焉;出现问题,影响的是整个部门和地区的形象,谁都难以独善其身。

027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自战国荀子《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意思是,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例文】“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真抓实干是最可贵的政德,好名声是干出来的。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廉价掌声。要做实*“樵夫”,磨砺担当的宽肩膀,锤炼成事的真本领,扑下身子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脚步叩响初心,用过硬的实绩彰显公德。

028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出自春秋时期墨子《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意思是,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例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砸破码头文化的“染缸”,必须坚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大力培育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德润人心、成风化人。要坚持不懈加强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忘初心、坚守正道。要严格执行政治生活的各项制度,增强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ZZ生态。

029

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贪鄙》,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意思是,鸟在树林中栖息,还恐怕树木不高,筑巢于树枝上。鱼生活在水中,还担心藏得不深,再为穴于洞窟下。可它们还是被人们所抓获,那是因为它们贪食诱饵的缘故。

【例文】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鉴古知今,贪婪是祸患的源头。我们干部决不能当“糊涂虫”,要牢记“得便宜处失便宜”的朴素道理,任何时候不贪一毫小利,做不愧于X和人民的公仆。

030

为学莫重于尊师

——出自清代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为学莫重于尊师。意思是,办教育没有比尊重老师更重要的。

【例文】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放下“面子”,不要自认为自己学历有多高、职位有多高,而要对人民心存尊重和敬畏,以“甘拜下风”的姿态,做到“尊师重道”,不仅要把群众当作“先生”,更要当作“评委”,自觉主动地向人民群众请教。总之,我们要以“基层好后生”的姿态,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当好赶考新时代的“人民小学生”。正所谓,“为学莫重于尊师”。由此,才能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打成一片,使我们的调研看到真实场景、听到真实声音、获得经验方法。

031

百将一心,三军同力

【典故】出自《宋史·艺文志》《十一家注孙子》,张预注:“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意思是,统帅与广大民众、士卒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战胜敌人。

【例文】“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重要节点,面对抓好常态化防控的艰巨考验,肩负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重任,我们必须勠力同心、拼搏进取,以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投身时代的洪流,在我们的“赛场”上全力以赴。

032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典故】出自汉代陈宠《清盗源疏》,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意思是,轻是重的开端,小是大的起源,所以河堤溃决是肇始于细小的蚁穴,气泄是缘起于针尖大的小洞。

【例文】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从政做人,难免有闪失、有差错,这些都可以理解。关键在于一有问题就要下“锔艺之功”,及时修补,不让“小洞”变成“大洞”。只有这样,才能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始终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033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典故】出自春秋时期亢仓子《亢仓子·训道篇》,人有偏蔽,终身莫自知己乎?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人有偏蔽,恶乎不自知哉?是故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意思是,君子检点自身,随时反省,就像常有过失一样。

【例文】干部应始终保持“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警醒,常扫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时刻拿XX“扫描”自己,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自己,对照先辈先烈、先进典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还不达标。

034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典故】出自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意思是,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

【例文】“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装样子可能暂时“有效”,但终究有限,被戳破是早晚的事。既是装样子,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奈为之,总是心有所想而见之于行,其危害大矣。装样子多有心口不一,实则身心错位,譬如,有的揣着“贪里子”装“廉样子”,有的藏着“俗里子”装“雅样子”,有的掩着“富里子”装“穷样子”……此类在某些暴露出来的贪官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无需赘述。要面子、有样子,需要有一个堂堂正正的里子。

035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典故】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意思是,贪念如同大火,不遏制就会迅速蔓延,欲念如同洪水,不控制就会形成灾难。

【例文】要多算一算经济账,牢记“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的古训,不取不义之财,不拿不当得利。算好这几本“明白账”,方能行得稳、走得远,在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03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孔子说:“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例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然而现实中,有的人在发生问题时一味指责别人,推责不负责,不是勤于自省,而是忙于“甩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勤于自省、善于自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03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典故】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一个品德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就要想着自己要努力跟他一样;见到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样的缺点。

【例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先不要怪别人,而应先问问自己是不是仁德不够、智慧不够、谦恭不够。这样一来,我们才能知己不足,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不断完善自己,事业和人生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038

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

【典故】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九年》,吾闻抚民者,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民乐其性,而无寇仇。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忘寝与食,非抚之也。意思是,我听说安抚百姓,在国内节约开支,在国外树立德行,百姓生活安乐,而没有仇敌。现在宫室的规模没有限度,百姓时刻惊恐不安,辛劳疲乏至死还没有人收葬,忘掉了睡觉和吃饭,这不是安抚他们。

【例文】“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从政者当固守素心、淡泊节制,以寡欲节用,防抑多欲奢侈,从而磨砺修身、以俭养廉、涵养政德。倘若不修俭德、贪慕富贵、惯于奢侈,则难保恬淡超脱,难免落入*漩涡。

039

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

【典故】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别通》,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引申为此句。意思是,水有深浅,物有异殊。浮于表面,所见不过鱼虾之属;深入下去,方睹蛟龙之大观。比喻越深入探究的人所得越多。

【例文】“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干部要坚持以“低调”姿态开展调研,调研的成果往往才会更“高效”。要发扬来时“静悄悄”,去时“静幽幽”的优良作风,轻车简从、放下身段、扑下身子、走进群众,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高效精准地为基层提出推动工作的“金点子”,开出“千金方”,防止“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调研,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040

自古兴俭以劝天下,必以身先

【典故】出自宋代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后集》,自古兴俭以劝天下,必以身先之。意思是,自古以来,如果在天下大兴勤俭之风,必须以身示范。

【例文】“自古兴俭以劝天下,必以身先之。”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将“节用于内”作为一生的必修功课,坚持居敬行简、俭以养廉、节用裕民,在新时代征程中艰苦奋斗、行稳致远。

041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

【典故】出自《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意思是,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在行为上能抑制感情然后才能有好的品质,聪明并且善于请教别人然后才能成为有才*人。

【例文】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古往今来,多有公私分明为政者,坚守秉公用权底线,存公道之心,拒私谒之为,行公正之事。史料记载,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孔翊为洛阳令,置器水于前庭,得私书皆投其中,一无所发。”明代陈道铁面无私、清谨奉法,曾在门上贴出“只理公事,私谒请回”的字条。同朝代廉吏王翱为谢绝请托、秉公办事,在任期间“门无私谒,权势请托不敢行”。

042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典故】出自汉代王充《论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意思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

【例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事实证明,“低调”的调研才能更好地摸准实情、提好对策,用心用情为民解难题,真正变“指导”为“服务”,变“部署”为“取经”,从本质上为调查研究“正本清源”,推动调查研究“从实里来到实里去”,让调研真正成为高效推进工作的“传家宝”。

043

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业乎其官

【典故】出自《朱熹集》,朱子曰: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业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则一日不敢立乎其位。意思是,意思是在位一天,就应尽责一日。

【例文】明于知责。知重才能负责,知责才能尽责。“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业乎其官。”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无论权力大小、职务高低,都要以干实事为重,以为民服务为本。干部是责任的代名词,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如果占着位子不作为,就会耽误事乃至坏事,贻误一方发展、错失历史机遇。

044

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

【典故】出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其分职,考其事业,较其官能 ,莫不理法,则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意思是,公道通畅了,结党营私的门就被堵住了;公义倡明了,那些想借机办的私事就停止了。

【例文】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多讲公道,为个人私利找门路、跑关系的事就会杜绝;常明公义,只顾个人私利的事也就会停止。而公道之门往往存乎一心,正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手握公权之人,要公私分明,门绝私谒,存公道之心,行公正之事,不给私谒请托者以可乘之机。

045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凡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典故】出自明代方孝儒,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意思是,凡知道畏惧的人,必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虽偶尔有些出格之处, 但不会出现大的过失。

【例文】“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干部应把“敬畏”二字深植于心间,敬畏人民、敬畏组织,始终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行使权力。

046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典故】出自《荀子·解蔽》,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意思是,大凡观察事物有疑惑,内心不确定,就会对外界事物认识不清;自己的思想混乱不清,那就不能判断是非。

【例文】所谓“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中心不定,必然会左右摇摆、迷失方向;中心坚定,才能获得判断是非曲直的准绳。对广大干部而言,方向问题是决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动摇的!

047

为之则易,不为则难

【典故】出自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例文】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为之则易,不为则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是“天赋异禀”,也不是等靠要得来的;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会是“一日建成的罗马”,而是起而行之、水滴石穿,以实实在在的砥砺坚守、担当实干来不断孕养和厚积。

048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典故】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

【例文】把思想立起来,拿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魄力,直面艰难险阻,保持“愿为”的定力。“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攻克难关、发展事业、防范风险,排在首位的就是思想上过不过关、意志上坚不坚定。

049

收功愈远,为利愈大

【典故】出自宋代司马光《释迂》,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子知迳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则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夫以为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乎?意思是,如果只追求短期效益,栽一年就把树砍来,那只能当柴草烧;栽两年砍来,只能用作盖屋的椽子;栽五年砍来,只能用作柱子;如果有长远打算,栽十年砍来,那就可以用作栋梁之材了。这难道不是见功效愈晚而所得愈大吗?

【例文】有道是,收功愈远,为利愈大。在世上,要想成就一件事,不仅要克服手脚之惰,更要克服思想之惰,不寄心于旁骛,不满足于名利之获、舒适之乐。这样才能走出“小我”的天地、摆脱名利的羁绊,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050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典故】出自唐代韩愈《五箴五首序》,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意思是,人只怕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已经知道而不能改正,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例文】“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检视问题,需要尽力缩短差距、勇于解决问题。检视问题是方法,整改问题才是关键。试想,如果查出问题却无动于衷,或者整改时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岂不是问题越积越多。

05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典故】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例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既是对善的理念的诠释,也体现出对择善而从、臻于至善的劝导。对年轻干部来说,必须有善良之心、容人之量。正,是正道直行、守正不阿,有鲜明的是非观念和坚定的原则性。处事要公道,对人要公正,严格按规矩办事,只有做到这些,年轻干部才能更好地为事业不断增添正能量。

052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典故】出自宋代朱熹《论语集注》,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是,每天都要做自我检查,有错就改正,没错就当自我勉励。

【例文】自我反省是人生进步的阶梯,通过“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以检视问题、查明得失,错误的及时修正改进,正确的继续保持发扬,进而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053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典故】出自《尚书·商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意思是,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约束唯恐不够。

【例文】“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检视问题,需要找准问题差距、分析原因教训。检视问题是否全面、原因剖析是否透彻、反思教训是否深刻,是检验D性的“试金石”和解决问题的“铺路石”。

054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典故】出自明代张居正《答中丞孙槐溪》,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意思是,急于开局之时,务必虑及善终;大凡成功之事,往往源于善始。

【例文】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055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典故】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二节》,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意思是,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

【例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事无诚不成。对年轻干部来说,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既是对善的理念的诠释,也体现出对择善而从、臻于至善的劝导。

056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典故】出自明代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於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於始学时去夫外好。意思是,种植树木一定要培育好它的根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例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人生在世,不只有身体需要保健,心灵同样也需要保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应时常做“心灵体操”,驱散郁积在心间的阴霾,使心灵保持纯粹明亮。

057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典故】出自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是,大自然中蕴藏的美景难以穷尽,只要深入地体察,就能产生不断创新的诗境。即使古人已经写过的题材,也能有所创造,达到不断再创新的意境。

【例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方面,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

058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典故】出自《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六》。去者遂以此而得名,朝廷乃因是而致谤,其亦何便于此。夫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治乱安危,莫不由此。意思是,纳贤的路子,应当广阔而不应当狭窄;进言的途径,应当开放而不应当堵塞。

【例文】“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对干部来说,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实话,就会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如果一味喜欢奉迎恭维的虚话、大话、假话,只会使自己变得昏庸,导致决策失误,事业失败。如果干部听见的要么是谎言,要么是鸦雀无声,无形中就把自己与民意隔绝开来,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059

改过贵勇,既知有过,便当斩钢截铁,翻然改图

【典故】出自清代申涵光《荆园进语》,改过贵勇,既知有过,便当斩钢截铁,翻然改图,尚恐过根潜伏,见猎心喜。意思是,改正自己的错误,贵在有决心;既然知道有错,就要毫不含糊地改掉它。

【例文】做“心灵体操”应奔着问题去。保持“中夜尝自省”的自觉,要经常叩问初心、查摆问题。“改过贵勇,既知有过,便当斩钢截铁,翻然改图”,发现问题只是起点,纠正问题才是关键,干部应勇于“刮肌贯骨,改过惩非”,以襟怀坦荡的心胸、久久为功的恒心,时常校正人生的航向,初心便能保质保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