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细数农村耕地撂荒的原因都有哪些?
作者:丰剑波 北京市京师(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六)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同时,《2022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中显示:当前我国耕地约为19.2亿亩,相较10年前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的20.3亿亩耕地面积减少1.13亿亩。加之我国城镇化还在继续,生态环境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耕地保护压力日益加大。要保障粮食安全,在守牢耕地红线、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官方虽然如此重视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但农村耕地撂荒现象仍旧随处可见,究其原因如下:
一、社会因素
农业生产本来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华夏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逐渐沉淀积累传承而来。
(一)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耕地撂荒的首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导致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农民与市民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城镇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超过粮价涨幅,导致农地的投入产出比太低,进城务工大多数情况下的工作环境比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舒适,并且进城务工的收益一个月能够抵得上种一年的地,大部分工作的劳动强度远远低于种地的劳苦程度,农民对土地谋生的依赖性越来越低,农民种地的主观愿望大大降低,进一步促进青年壮年农民弃地务工是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