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我不*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之前一直只是知道这个故事,但是却不明白这个故事出自哪里,来自哪个典籍,伯仁说的是谁。现在才知道这句蕴意颇深的话语竟是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而伯仁说的是周顗。那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这句话背后的故事。
关于这句话,要从两晋时期说起。周顗出生在门阀士族,在当时来说,周顗就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有了这样的身份,周顗肯定是非常富贵的,同时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历史上的周顗在司马越之子军司马毗属下为长史。门阀士族在晋朝时期是非常厉害的存在,这一时期的门阀士族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其中在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后,门阀士族到达了一个新的巅峰。这时候的门阀士族,甚至已经开始威胁到了皇权,无论是哪一位皇帝,都无法忍受的。
周顗虽身居高位,极得司马睿信任,但有一个坏毛病总是改不掉,那就是酗酒,而且酒后无状。有一次,一位叫纪瞻的尚书宴请他和王导。待众人酒酣耳热之际,纪瞻请出自己能歌善舞、美艳非凡的爱妾跳舞助兴。这个周顗居然对同僚的爱妾垂涎欲滴,当场扯掉自己的衣服,"漏其丑秽"扑向这个女人,搞得气氛甚是尴尬。亏得众人极力阻拦,周顗方才没有得手。司马睿知晓此事后,并没有处罚周顗。他认为周顗只是酒后失态,相信他一定能克己复礼,恪守官员应有的德操。最后事情不了了之。
周顗与王导同朝做官,起初二人感情尚佳。王敦善于治军,又有家族的声望加成,功高震主的他招来了当朝皇帝晋元帝的猜忌。王敦犯上作乱之时,王导为了家族众人能够活下来,多次去皇宫哭诉琅琊王氏绝无二心,同时又请好友周顗替他美言。周顗对他的请求很是冷漠,遂生了怨恨之心。王敦攻破京城后,周顗慷慨赴死。等到王敦之乱被平定后,王导在混乱中发现了周顗为琅琊王氏求情的奏折,悔之晚矣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悲叹"我不*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这就是我不*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在我看来真的就只是一个误会,结果却导致了这样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