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普通人想进入太学是十分困难的,没点儿“能耐”,还真不行!差点忘了,要想成为博士弟子,首要条件得年满十八岁,其次需要“仪状端正者”“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扪心自问,我只年满十八岁符合博士弟子的选拔条件,其它方面,还真不敢说自己达到标准了!这就像是古罗马的习惯法,虽是“法”,却可随意解释,太常说符合就符合、说不符合就不符合,奈若何?
“博士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者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这是说,博士弟子每年都需要考试,能通一经以上者可以按成绩高低得到官职,要是一经都没有通过者,就会被“开除”,可见博士弟子并不轻松,不好好学习,很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枉费心机!
说了这么久,似乎并没有讲博士教什么?博士弟子学什么?“汉武帝置太学伊始,即专立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使之成为封建官学科目,同时要求兼习《论语》《孝经》”。主要以经学为主,注重挖掘经典的深层次含义,并以五经内容深浅程度排定《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 宫邸学
主要指的是专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族学校和宫廷教育。四姓小侯学就属于典型的贵族学校,始创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四姓指外戚樊氏、阴氏、郭氏、马氏四家,小侯则是指代四姓都不是列侯。
初设时,以《孝经》为主,兼修《尚书》《论语》等,仅限四姓子弟招生;后来,扩大招生,招生不限于四姓子弟,影响力也扩大。宫廷教育通俗讲宫内教经场所,教授对象主要为皇宫女子和宫中妇人,始于邓太后。
- 鸿都门学
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二月。学生主要由州、郡三公举荐“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再经过考试,合格了才能上学。不同于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的学生多为无身分地主及其子弟,但出路比太学生还要优越,“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
- 郡国学校
主要是指汉代郡国范围内的地方官学。汉代地方官学可分为学、校两级,分置经师与孝经师一人,具体事宜由郡国文学或文学祭酒具体负责,多由地方学者名流担任。
- 私学
汉代与官学相对应的私学,有着春秋战国的优良传统,在汉代官学出现之前的汉代教育一直仰赖私学维持,官学出现后,其未被消弱,反而与官学互为补充,繁荣了两汉的教育事业。所谓私学,大概可以理解为民间的学者大儒,私开讲学,招收弟子。私学在汉代已成体系,“即蒙学教育—书馆、经书学习—乡塾、专经传授—精庐或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