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
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是在1986年由Hachinski等提出的名词,这一名词由希腊文“leuko”(意为“白色”)和“araiosis”(意为“稀疏”)组成,指在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白质的双侧对称区域出现CT上的低密度影并且在磁共振成像-T2加权像上出现高信号区域。以后的大量研究提示这种病变的发生与卒中危险因素以及年龄等因素相关,并可能造成认知障碍。为了评价白质疏松的程度和范围,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影像学检查的评测量表。
脑白质疏松症概念的演化
近年一些学者提出“白质病变(wh i t ematter lesion,WML)”、“白质改变WMC”和“白质高信号WMH等名词与“白质疏松”这一名词互换。WML一词是指病因上非特异性,在老年人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白质疏松”,排除了炎性、免疫性、肿瘤性、中毒性等致病因素。WMC定义为MRI-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区和CT上的低密度区,发生机制不完全清楚,包括血管周围间隙扩大、髓鞘和轴索变性、细胞内和细胞间水分增加、胶质增生甚至梗死等。除了高血压等卒中危险因素之外,年龄和WMC也存在相关性。因此有学者将WMC命名为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脑白质高信号在老年人MRI的质子像和T2加权像中常现。尽管其临床意义没有完全阐释清楚,但是被认为与认知障碍、步态障碍和抑郁症状等相关。
常用脑白质病变的CT和MRI评测量表
传统的白质病变评测量表是基于C T、MRI图像的视觉评测量表。其中Van Swieten量表和Blennow量表是基于CT的,Fazekas量表、Scheltens量表、Ylikoski量表和Manolio量表等是基于MRI的。
”
临床病例
男性,52岁,查体
脑白质分级是影像学诊断术语,不完全代表轻、中、重,临床实际工作中要腔隙性脑梗死、血管腔隙、多发性硬化等很多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