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高血压的方子我们讲得也不少了,不过基本都是古代医典中的经典名方。
今天,借着一位患者的病例,我跟大家讲一个今人的名方——降压四味汤。
虽然,不是古代名方,但这个方子的出身也不低,它是沈绍功先生的方子。
这个方子记载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集验方荟萃》中,是中医科学院建院60年的时候出的几本书之一。
这本书中,每个老中医都出了一个方子,沈绍功先生出的便是这个【降压四味汤】。
从方名也能看出来,组方非常简单,只用了四味药,即钩藤(后下),川芎,泽泻,生莱菔子。
这个方子的主要功效是清热祛痰、平肝降压。
下面,我通过一则医案,给大家详细讲讲这个方子的使用。
【医案】
韩老先生,时年71岁,3个月前的一天,因为家中矛盾,情绪刺激很大,当天休息状态也不佳。
晨起时,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不能很顺畅地抬举、活动,神志倒是很清晰,但语言含混,有些数不清楚,头晕、头疼的症状也很明显。
家人紧急带他前往当地医院检查,CT报告显示:左侧基底节部散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当时的治疗是以静脉点滴的方式输入通络之品,但后续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故前来求诊。
【刻诊】:患者步态慌张,右侧肢体活动不便,舌强语涩,头晕目眩,头胀且痛,腰酸膝软,偶有耳鸣,遇情绪刺激则诸症加重。
【查体】:血压150/100mmHg,心率72次/分,律齐。
【舌脉象】:舌紫暗,苔黄腻,脉细滑。
【其余检查】: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2级,位置觉迟钝,膝反射减弱,左侧浅感觉消失,其他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诊断】:(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中风,中经络;眩晕
【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高血压病。
【治法】:滋阴潜阳,祛痰通络。
以【降压四味汤】进行加味治疗
脑立清胶囊。
【二诊】
用药后,患者症状已有好转,肌力增加,腰酸耳鸣解除,血压降为120/80mmHg。
但是,头胀的情况还有,苔腻,夜里睡眠质量不高。
总的来说,患者的肾阴渐复,但痰浊未除,依证进行调方。
【三诊】
一个月后,患者再次复查CT,检查显示:基底节部梗死灶明显减少。
血压稳定在120/80mmHg,行走较之前已经灵活许多,肌力提高为3~4级,位置觉及浅感觉恢复正常,夜间睡眠质量转好,头胀减轻,伸舌稍右偏。
【舌脉象】:舌暗,苔黄微腻,脉沉滑。
此时,因痰浊已减,心神得宁,患者状态也就明显好转。
此次调方便注重增加祛痰、清热之力。
在随后的观察中,患者的病情保持稳定,未来复诊。
【治疗思路】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四诊合参,患者的病因是集中在肝阳上亢、痰浊淤堵经络,因此在治疗时,便从平肝潜阳、滋阴、祛痰入手。
用药的思路就是围绕【降压四味汤】展开的。
钩藤,是最常用的平肝熄风的药物,清肝泻火、平肝息风为主,治肝风之标。
川芎,是活血化瘀类药物,透窍上提、升清降浊为臣;泽泻,清热渗湿、利尿通淋为臣。
泽泻与生莱菔子通利二便,使邪从二便而解。
生莱菔子,降气祛湿的作用很强,祛痰利湿、引热下行。需要注意的是,炒后的莱菔子止咳祛痰的功效就减弱了,更好的功效在消食除胀。
此方主治高血压病,症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口干,口苦,两胁疼痛,小便黄赤等。
在此方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加减:
通利小便、消除水肿、消痰、软坚散结的海藻;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天麻;
升阳止泻、通经活络的葛根;
菊花的效用更简单,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以及一些活血通络之品。
另外,在此方的加减上还有一些快捷方法:
1、肝火比较旺,可以加一些清肝的,清肝火的夏枯草。
2、肝阳上亢的,要平肝,用石决明、磁石、龙骨、天麻。
3、肝气郁结明显,要疏肝,可以加柴胡、香附、橘核。
总的来说,此方对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的中风、高血压患者,有很好的降压、通络的作用。
虽然在中医体系中,我们并不讲“高血压”这一病症,但在临床治疗中,通过全身的调理,最后的降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也希望广大患者朋友都能早日告别病痛,拥抱更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