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王述传翻译,晋人王述全文及译文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11 18:06:33

晋书王述传翻译,晋人王述全文及译文(1)

引言:

《王右军》

李白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李白的这首《王右军》,其实记录的是王羲之的一个小故事。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其人的潇洒率真。

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山阴有一个道士养鹅非常有名。喜爱白鹅的王羲之忍不住前往观赏。一看之下,欣喜之至,坚持要买下来。道士趁机提了一个要求,只要书圣王羲之肯为他抄一遍《道德经》,他就全部相送。

一群鹅多少钱?王羲之的字多少钱?这个账并不难算。

在有关他的另一则小故事里,王羲之就曾在卖扇子的老太太的扇上题字,难以销出的扇子,立刻就被一抢而空。由此可见,人们对王羲之的字爱重的程度。现在道士居然以鹅索书,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可是他面对的是王右军,一切就皆有了可能。王羲之竟欣然答应,提笔开写。写完就开开心心地笼鹅而归,连和道士道别都顾不上。反正鹅是他的了,他只关心这些。其人任性率为就是这个样子。

在他的世界里面,没有值不值,只有喜欢不喜欢。喜欢的不值也值,不喜欢的自然也就值也不值了。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句话今人很多也只是说说而已,但早在魏晋,有一些人早已经扛起了我行我素的大旗,右军就是其中的典范。

晋书王述传翻译,晋人王述全文及译文(2)

他最洒脱最无拘束的故事当是《世说新语》中的那段佳话: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当初郗鉴想给自己的女儿选一佳偶,琅琊王家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他就给自己的老友王导写信说这件事。王导当然也满意郗家。两家联姻,军政一体,可以互为支撑。答应得就极为爽快。让送信的门生自己前往东厢,随意挑选,挑中谁就是谁。

这看似有些漫不经心。但其实是对自己王家子弟的自信,也是对老朋友的情意。

王家的子弟,当然都愿意娶郗鉴的女儿。一是郗鉴一代重臣,在朝廷极有威信。做他的女婿自然多了倚靠。二是这郗家的名媛才貌双全,也都有耳闻,得此佳人,也是人生之幸。所以一个个都华服自重,希望自己能被选中,就都举动矜持有了约束。但却有一个人特别无礼,好像不知道这件事一样,在东床之上,坦腹而卧,好不自在。

这个门生回到京口,就把王家子弟的表现讲给了郗鉴。郗鉴听到有一个这样任率的王家少年,大为惊叹,觉得有这样从容气度的才正是自己的佳婿。一问,竟然是王导的侄子王羲之,更是十二分满意。遂把女儿嫁给了他,成就了一段佳话。

这就是“东床快婿”的由来,“快”可以说是郗鉴的决定之快。他之所以这样爽快,实在也不只是因为王羲之那天的率性之举,少年王羲之在当时就已经名重一时。

《世说新语》中还有这样一则: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值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王羲之还不满十岁的时候,他的伯父大将军王敦非常喜爱他。也因此他经常留宿在王敦处。有一次,大将军王敦屏退众人和心腹筹划谋反事宜,却忘记王羲之还在帐中。

王羲之醒来,听到伯父王敦所议之事,十分惊恐,心知王敦行事狠决,怕事情败露,一定会*了自己灭口。情急之中,他故意诈睡睡得流口水,把脸面被褥都弄脏了。

果然王敦议事议到一半,想起王羲之还在这里,不禁动了*心。撩开帐子看他睡得香甜,似乎什么都没有听到,这才放下心。而他也因此躲过一劫,由此他的早慧也为人所知。

但他真正的成名却和那位人称“三日仆射”的周顗有关。《晋书·王羲之传》中说:

(羲之)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十三岁时,他去拜访周顗,周顗冷眼瞧着,觉得这个少年很不一般,就把酒宴上最名贵的那道菜烤牛心先割了给他。这样不同寻常的待遇,让宴会上的那些名流们都讶异不止。

要知道周顗和从前的许劭一样,是人们公认的人物鉴评专家,经他评议的人物都是一时名士。由此王羲之开始在名士聚会中脱颖而出。

后来他师从卫夫人,苦练书法,时人都称赞他字如其人,“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在人人看重书法的那个时代,他真的是少年偶像式的人物。在加上名流聚会上谈玄论道,他从来都是谈吐不俗,风采出众。以至后世都用他的字——逸少,来称谓美好少年郎。

郗鉴把女儿嫁给他——“风流天下闻”的世家少年,当然是最可心之选。

只是这样洒脱率性的人物,放浪形骸,酷爱自由,中规中矩的做官生活从来不是他的追求。时政的混乱黑暗,也让他把心思转向了山水之间。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晋书》中这样记载。他不以在京师繁华中生活为乐。浙江山水之美,让他心生终老于此的热望。在会稽兰亭,他与同道经常于茂林修竹间宴饮游乐,往来的都是名冠一时的雅士,谢安,孙绰,支遁……都在其中。

而为人称道的兰亭雅集,就在他任职会稽之时。因为他妙绝天下的书法,清简超然的文字,我们都记住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一天。

那一天阳光纯净,春风浩荡,翠竹清阴下,清澈溪流边,他和同伴们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快乐无边。

而那一天也就成了他山林啸傲悠游生活的顶峰。

晋书王述传翻译,晋人王述全文及译文(3)

王羲之的晚年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和王述的争端。

有人以此嘲讽他,说他心胸狭窄。而我却觉得这和心胸无关。他只是尊重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又任性了一把而已。

有这样一类人,他讨厌谁,就不肯假以一点辞色,就一定要让别人知道,让对方知道。而且无论别人怎么说其人如何如何好,他是从来也不肯因人而改变自己的看法的。

王羲之无疑是这一类的人。

他对王述的轻视是由来已久的。

初,述家贫。求试宛陵令。颇受赠遗。而修家具,为州司所检,有一千三百条。 王导使谓之曰:“名父之子不患无禄,屈临小县,甚不宜耳。”述答曰:“足自当 止。时人未之达也。”

这段文字也出自于《晋书》,记载了王述早年的一段经历。

最初他在王羲之伯父王导手下任职,请求担任宛陵县令,到任后他收受贿赂,来修整自己的家,被州司举报达一千三百多条。以致王导派人委婉地提醒他,“你是名士之子,别担心没有富贵,委屈自己到小地方做官,这太不合适了。”

而王述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坦然回答说:“等我收够了就不收了。现在的这些人太不了解我了。”

这个回答真的是让人目瞪口呆,亏了他说得如此理直气壮。

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曾这样评价王述的作为:

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我读到此处时不免笑他。所谓廉士,穷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而王述竟然因为贫穷而贪婪索取,被人提醒了,居然还说捞够了后再停下来,这还能称为清廉么?但史官记录下来,还把(它)作为令人称颂的事,这价值观太毁人的三观了,真的是太没见识了。

这样的人即使后来再怎么清廉,为人所称道,清简高洁的王羲之又怎么会看得上?他和王述本来就不是一路人,王述让王羲之轻视的还不只这一点。

《世说新语》中记载着王述这样一件事:

(王述)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掷地。鸡 子圆转不止,便下床以屐齿踏之,又不得。瞋甚,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

王述性子火爆急躁,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插,没有插上。他不禁大怒,抓起鸡蛋来就扔在地上,结果这个鸡蛋在地上竟挑衅地转起圈来。他更是火冒三丈,立刻起来用鞋子狠狠地踩,居然没有踩上。他已经是怒气冲天了!眼睛都要瞪出来了。拾起鸡蛋放在嘴里,然后咬烂了再啐一地!

这样没有涵养的脾性,在讲究名士风度的魏晋,真的是一个大笑话。想一想竹林七贤的倜傥风流,超脱世俗,就可以知道王述与雅士的世界是多么格格不入。

这些事迹看在潇洒出尘的王羲之眼里,自然是可笑可鄙的。所以才有了他后来对王述的轻侮。

《晋书·王羲之传》中这样记载: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

最早王述和王羲之是名声相齐的。

而和自己素来看不上人的齐名什么感觉呢?

想一想《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对慕容复说的话,“萧某大好男儿,竟和你这种人齐名”中的鄙夷,就知道这对高傲耿直的王羲之来说,简直是种侮辱。为了表达这种感受,他对王述表现出来的不屑也就格外鲜明。

在王述为母亲会稽守丧的时候,作为会稽的代理长官,王羲之于情于理是都应该要去慰问王述的。但他除了一开始吊唁过一次,就再也没有造访过。而王述对王羲之却是一心倾慕,诚意结交的,每每听到外面的角声,想着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立即洒扫静心恭候。可是一直到王述守丧期满离开,王羲之也再没有来过。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深以为恨”的王述,临上任扬州刺史前,遍访会稽名流,却不拜会王羲之,只是在出发前,虚应一下而已。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才是他报复的开始。

一个从贫困中发家的人最恨的是什么?恐怕就是他人的这种蔑视吧?

所以谢奕到他的官衙来骂他,哪怕是破口大骂,他也只是面壁不理,直到谢奕骂得痛快了离开,才转回身来,继续处理公务,却并不因此就怀恨在心。因为他知道粗人谢奕只是使性子,并不是瞧不起他。

而王羲之这样的不理不问,这才是骨子里的看不起。

好吧!王述暗自发愿,“你会为你的错误付出代价的。”

会稽属于扬州的管辖范围,此时官任扬州刺史的王述,就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

这当然更不是心高气傲的王羲之所能接受的。

他天真地派出使者去往京都,企图说服朝廷,能将会稽从扬州的管辖范围分出去,自成越州,这样自己就不用屈居王述之下。但派去的人能力实在有限,不仅事没有办成,反而成了当时的笑话。

王述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借机发力,派人去查会稽的政务。人家有备而来,志在必得,在这种情况下,会稽的主簿无以应对。

自从少年成名,一路潇洒行来,王羲之何曾受过这种屈辱。他率子孙在父母墓前立下重誓,自此再不出仕。

官可以不做,人一定要自在!折节向人,他的人生根本就没有那个选项。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晋书·王羲之传》中,这样记载他晚年的优游岁月,和友人一起尽享山水之乐。他终于遂了自己的心愿。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沉醉在江南的春风里,他心满意足地感叹:“我最后如果死的话,一定是快乐死的。”

我们大多数人不仅不能决定自己的生,往往也不能选择怎样死。而他却是一个例外,潇洒地生,快乐地死。这不单单是他想要的生活,我们想要的生活其实也是这个样子。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这句滥俗的话,忽略掉前半句,恐怕也只有他最合适。

晋书王述传翻译,晋人王述全文及译文(4)

我是,来!同我一起饮一碗人间苍凉,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