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有阿方索二世头像的钱币
14世纪末,葡萄牙的粮食产量已经能够超过对国内居民的供应量。多余的粮食不仅能制作酒精饮料,甚至还能出口。再加上西班牙一直进行到1492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使其国内的粮食需求大大增加。葡萄牙人通过与“邻居”的贸易,极度增强了自身的实力。而西班牙也得益于邻居的贡献,成功组织起了一个以天主教徒为主的民族国家。
在政策方面,由于两国在统一后延续了战争时期的民族热情,于是,在地理条件本就占据优势的两国大力支持海外拓殖事业。在当时的货币制度已经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两国国王还修建了足够多的海港吸引外国人来本土经商。葡萄牙国王狄斯尼就曾一下子批准兴建了48个大市场,其中最有名的就有里斯本和科英布拉。
里斯本
在阶级层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兴盛和农业技术的发展,西、葡两国的农奴逐渐因各种缘由进入市场。传统的土地贵族在13世纪就面临着诸如收入下降、农奴逃亡等挑战。国王由于积极倡导对外贸易,自然同贵族而非平民对立起来。有的农奴跑到城市变成了自由民,他们倡议取消国内的关税壁垒,以便聚集财富。
在文化方面,13世纪,西、葡两国出现了民族语言热。进行祷告的文字突破了罗马教皇钦定的拉丁语限制,越来越多地采用当地民族的方言。西、葡两国的教会在王室的支持下发展的异常兴旺,从修道院中脱胎而出的学校开始向世人开放。
西班牙托雷多大教堂
三、突然的兴起和长期的停滞由于在种种层面上脱离了旧有的组织逻辑,西、葡两国的民族国家建设得以更快地取得了成就。1500年,是学界公认的世界历史转向近代的时间节点。也正是由此开始,西、葡两国的视野最先迈入了“国际化”这个更广阔的区间之中。
从根本上来讲,在“国际化”的长期过程中,两国取得了海外殖民地的商业价值,从对美洲贵金属大量开采中获得了充足的财富。这样做的结果固然是相当诱人的,但两国却在看似“如日中天”的境遇下陷入了发展停滞。
这又是为什么呢?
至今仍在秘鲁银矿充当工人的当地人
简单来说,两国虽然在海外扩张中获得了相当多的外来财富,但他们却一而再再二三地错过了对国内生产进行投资的大好机遇。西班牙在美洲的金矿、银矿不计其数,然而他们却将货币运往国内进行奢侈品消费,或向罗马教廷进贡以表对信仰的虔诚。货币单单以“被消费”的姿态进入流通领域,所取得的后果只能是抬升物价和进一步刺激消费。
两国紧接着又将制糖厂、制盐厂和捕鱼厂搬到了链接美洲的数十个小岛上,这导致城市居民的大部分消费需求因国内无法生产而必须依赖进口。西、葡两国并未积极开发国内工业,也没有主动提高生产力以适应市场。他们在这次开启的“消费潮”中,仅仅充当了“搬运货币”的工具。严重点说,其作用甚至相当于免费为欧洲各国开设的印钞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