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共和国将体现共和意识的马赛曲定为国歌
到一战爆发前,在第三共和国的统治下,法国的实力进一步提升。钢铁产量占全世界的7%;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二位;航空工业和汽车工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非洲、亚洲的大片区域沦为法国殖民地,殖民地总面积达到法国本土的20倍。
宪法经过不断完善,规定统治过法国的君主家族不得出任共和国总统,彻底杜绝了君主派借位还魂的企图。政治上不断完善代议制民主政治、强化议会权力;社会上实行出版、结社、言论自由,维护共和制度成为法国主流社会的共识。
▲19世纪末的巴黎
一战中,法国虽然损失惨重,但通过举办凡尔赛和会、从战败的德国身上获取了战争赔款并夺回了被占领土,法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君主制对共和制的挑战消失后,共和派的左右两翼又掐了起来。以精英阶层、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左翼和以农民、宗教势力为代表的右翼。由于政治理念不同而角力不断,造成法国政治在左右两翼间经常摇摆。
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法国政府宣布投降,第三共和国就此灭亡。
▲德国入侵法国
第三共和国前后持续了70年,是迄今为止五个共和国中历史最长的,其对法国的政治体制产生的深刻影响是无法磨灭的。
德国人在法国扶持了以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法国”傀儡政府,抵抗派在戴高乐的领导下,在英国成立了“自由法国”政府,“两个法国”陷入对立。
1944年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将德军逐出法国。戴高乐领导的临时政府接管了法国政权。二战结束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建立。
▲诺曼底登陆
第四共和国采用议会制,即议会是国家权力核心,总统仅为虚位元首;选民选出议会,内阁运作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由于没有政党能够一家独大,议会内充斥着不同党派的议员,权力难以集中。不同党派的议员政见不同,造成政府难以顺畅运作。第四共和国存在的12年间,法国更换了24届内阁,足见其政治的不稳定性。
二战后全球掀起了去殖民化浪潮,法国不想放弃全部殖民地,但不断更换的内阁很难实现政策的连贯性,时不时出现的政治困局让法国人难以全身心镇压殖民地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