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志一》
意译:皇帝要以对父亲的礼仪对待三老,对兄弟的礼仪对待五更。
前言我们知道封建时代的帝王们崇尚王权至高无上,他们为了让皇帝的地位和其他阶层区别开来,不仅将自己服饰的图案和颜色规定只许自己使用,甚至还发明出了一连串见到皇帝时,必要的称呼和仪式来,像磕头这个动作就是历朝历代皇帝都要求臣下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种深严的等级下,构筑起了大臣和皇帝之下,脆弱的平衡。
那么,古时候有没有可以让皇帝反过来给大臣行跪拜礼的职位呢?
您别说,还真的有!
《周书》卷十五《于谨传》记载:周武帝宇文邕曾经在太学宴请三老,他让于谨“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自己以弟子的身份在西面“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侑”,请教问题的时候,又面向北方于谨的方向“北面立而访道”。
【周武帝画像】
等到于谨他们回答完周武帝的问题后,周武帝为了表示尊敬“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礼成而出”。
1、能让天子跪拜的“三老五更”职位是什么在皇帝实力强劲时,大臣们往往会对这套制度,严格遵守,但只要皇帝势力下降,这些往日服从的大臣便会从拒绝执行磕头礼开始表示出自己取而代之的野心。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古代的君王们发明出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位,企图从道德和情感层面来约束臣子们的行为,这种制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三老五更制度。
【天子剧照】
三老五更这一职务出现于周朝,《礼记·文王世子》篇记载: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
上述材料表明,三老五更这个职位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以“孝”治国引导社会风气的目的。
郑玄在解释三老五更这个概念时曾说:“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 三老五更互言之耳, 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至于三德五事,孔颖达解释为:“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
2、皇帝为何要设立“三老五更”制度在很多朋友的概念中,皇帝就属于那种唯我独尊的角色,这样的人物又为何要设立一种需要自己用对待父亲兄长礼仪去侍奉的官员呢?这不是给自己找难堪吗?
其实,结合上文提及的材料,这个问题是非常容易理解得。
【宗法制】
首先,最早采用“三老五更”官职制度的朝代是周朝,周朝采取分封制管理国家,这种依靠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管理制度有个很严重的弊端:我的封臣不是我儿子的封臣,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这句话很形象的表明,血缘关系的约束力是非常薄弱地,随着天子的换代,宗法制下两代人的权力交接很难过渡过去,毕竟血缘不等同于忠诚度。而且分封出去的诸侯,他们分封的卿大夫也不是以周天子为主,而是优先以诸侯为主。
“三老五更”制度,便可以看作周天子对于这种弊端的一种改革尝试,他企图通过将年老的大臣设立为“三老五更”,然后通过孝道的方式,倡导世人忠于亲人、国家、君王。
【乾隆】
当然,这种制度发展到后世,君主使用郡县制来管理国家后,他们对于这个需要自己用对待父亲、兄长之礼的职位越来越不满,后来更是直接废弃。
毕竟,没有几个皇帝,真的愿意对臣子卑躬屈膝,哪怕只是礼仪形式上。
就算皇帝肯,后世的大臣也真不敢接受。
清朝《皇朝通典卷》便记载乾隆某一天,突然想起问大臣恢复“三老五更”之礼的可能性。
张廷玉在一旁劝说道:“ 臣下谁敢受之?”
乾隆说道:“古有三公坐论之礼。(今)大学士等……就地长跪……原定制之意,盖以君尊臣卑,预防专擅之渐!”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唐《通典·职官志》
【2】《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31》
【3】《皇朝通典卷五十二》
【4】《礼记注疏》
【5】《周书·于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