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奥运会马拉松比赛资格:
(1)徐州站比赛的前3名,且在徐州站比赛前或在徐州站比赛中达到奥运会选拔标准;
(2)如前三名中有未达奥运报名标准者,按本次比赛名次从达标选手中递补;
(3)根据达标和选拔赛情况,综合考虑实力水平,经马拉松队委会研究可提出1名替补运动员名单并报田径项目东京奥运会选拔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当正选运动员因兴奋剂问题、伤病原因、纪律问题或其它原因无法承担奥运会任务时,由替补运动员接替上场;
(4)因违反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田径协会相关规定被取消奥运会选拔和参赛资格的运动员将自动失去选派参加东京奥运会的资格;
(5)在选拔出正选运动员后,按照选拔赛排名择优录取1名达标运动员作为替补运动员,当正选运动员因兴奋剂问题、伤病原因、纪律问题或其它原因无法承担奥运会任务时,由替补运动员接替上场。
和多数其他国家选拔赛基本原则一样,奥运人选一战定胜负,机会只此一次,选拔赛落败,之后的比赛成绩再高也无济于事,更不可能出现“内定”的情况。
选拔赛取前三参加奥运会,如果前三有人成绩没达标,赛前也没达标,则之后名次最靠前的达标选手递补。
替补更好理解,正选三人确定之后,选拔赛名次靠前的其他达标运动员确定为替补队员,正选如果不能出征奥运则替补顶上(2012伦敦奥运会王雪芹就是以替补身份参加了奥运会,顶替受伤的周春秀)。
在选拔三原则的指导下,这是一份当下来看已经比较完善成熟的马拉松选拔规则,相信各方面都会比较满意,如果每届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选拔都能坚持这一办法,势必会对中国竞技马拉松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每年年初的选拔赛也会成为诸多精英跑者最看重的比赛,体制外培养的精英选手参与进来,到那时候亚运会、世锦赛甚至奥运会赛场上如果出现大众选手,才会真正有意义。
事物发展当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之前历届奥运会马拉松选手选拔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跟今天可不完全一样,我们也一起简单回顾下中国奥运会马拉松参赛情况和选拔办法:
◎ 汉城奥运会
自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王正林参加男子马拉松,开启国人奥运马拉松征程以来,一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新中国才第一次选派马拉松选手出征奥运会。
当时的选拔办法不得而知,猜想可能是综合1-2年的比赛成绩择优选派。2男3女的参赛阵容中,男子组张国伟、蔡尚岩在1987年和1988年先后打破全国纪录(2:12:17和2:11:58);女子组情况类似,钟焕娣、赵友凤也同样在1987年和1988年打破全国纪录(2:32:13和2:27:56)。
这样的国内最强阵容尽管还是没能给失意的中国代表团摘金夺银,但赵友凤再次打破全国纪录的同时排名第五,作为第一次奥运马拉松表现并不差。
◎ 悉尼奥运会
然而这种大面积参与在之后1992、1996和2000三届奥运会并没有再次发生,整整三届只有任秀娟一人参加了亚特兰大和悉尼奥运会女子马拉松。男子组连续缺席三届。
参考悉尼奥运会马拉松达标标准,男子组A标214,B标220 女子组A标233,B标245。
对于90年代的中国长跑水平,真的不至于一个人派不出,估计部分原因还是当时有限的资源都用来在优势项目争金夺银,而马拉松在当时显然没有优势,战术放弃。记得1996年王军霞就是为了场地赛金牌放弃参加马拉松。
奥运选拔赛这种选拔形式也在90年代出现,任秀娟在1996年上海莘庄的马拉松奥运选拔赛上以2:38:06胜出成功拿到奥运入场券,但当时的选拔赛结果只是作为主要依据,并不是唯一标准。
比如悉尼奥运会选拔的依据是“根据1999年田径世锦赛、2000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以及当年国际比赛中运动员的成绩择优选派。”
◎ 雅典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