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对乒乓球运动有所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直握球拍打法曾是中国队的绝对主流,诞生了无数世界冠军人物:容国团、庄则栋、郗恩庭、郭跃华、江嘉良、刘国梁、马琳、王皓、许昕……
但无论是以上哪位名将,他们都一直在与一个直拍打法的先天技术漏洞做斗争,那就是反手位的薄弱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直拍运动员一直遵循“左推右攻”的基本套路,以正手位进攻作为根本、反手位推挡作为辅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直拍反手位无法像横拍一样自然下压、存在严重的反关节情况,这也使得向前、而不是向下(攻)或向上(拉)发力成为了自然。
不过建国以后,国乒老一代直拍前辈们一直都在为解决直拍反手位进攻而做出尝试,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以王传耀、庄则栋为首的“两面攻”打法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令人遗憾的是,直拍运动员的这个技术改革只是取得了短暂的辉煌,随后不久便遭到了横拍选手的强势反扑。随着郗恩庭等新一代国手的崛起,直拍打法又再次回到了“左推右攻”的体系当中。
那么当年的“两面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优、缺点是什么?曾经风光无限,后来为何未能占据乒坛主流、且逐渐走向了衰落?直拍反手技术以及直拍打法本身未来将走向何方?这些即为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两面攻”打法的诞生与特点。可以说,自直拍打法诞生以来就有人在思索反手位的进攻问题,而从生理上讲,推挡一面的*伤力最大化的办法不外乎2个:一是强化往前的力,使出球更快、更重;二是增加向上的力,摩擦出旋转来。
如果采用第一种办法,则实际上仍只是推挡的简单强化。而要是采用第二种办法,由于直拍反手的反关节情况,直拍选手又很难像横拍运动员一样流畅发力,而且板型也不容易真正“挂”住球。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王传耀、庄则栋等人为首的一些前辈便开始探索一种更大胆的模式,那便是反手非推、亦非拉,改为攻,使用一种斜向上的动作来快速击打、弹击,这样便使得进攻更加的主动,同时具备一定的下压性,让正、反手能“两面攻”,详情可看下面的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