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攻”的方法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但首先在理论上是具备可行性的,毕竟横拍反手颗粒运动员也是基本放弃拉而纯粹攻,同样能形成独特的反手体系,而当年的直拍打法基本上都是正胶颗粒,有何不可呢?
正是王传耀的成功才坚定了后来庄则栋对自己的打法进行改革的决心,结果他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世界大赛和全国大赛中都取得了单打3连冠丰硕的战果,由此而成为了全民偶像,这也使得“两面攻”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风靡一时。
相比于传统的左推右攻,“两面攻”打法可以化反手过渡、正手进攻为全台进攻,自然具备更大的优越性,也代表了乒乓球技术的前进方向:让进攻更加全面、漏洞更加少!所以说当年庄则栋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天赋加努力的结果,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
然而庄则栋之后,“两面攻”打法便迅速衰落,除王文荣等个别人使用外,可以说是极速退出了一线历史的舞台,从一线赛场到基层教学基本都摒弃了这种技战术体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面攻”虽然找到了直拍打法反手技术改革的方向,但却仍然未走出推挡手法的藩篱。
反手攻无论如何发力,终究还是在用直拍的正手面套胶击球;而只要用这一面,就必然会继续陷入过去推挡所不可避免遇到的反关节难题——再怎么进攻,手腕在进行推挡发力时的旋转角度始终是有限的,不是吗?
此外,“两面攻”打法对运动员个人的天赋要求极高,要想准确在反手位找到最佳击球点,就必须具备极强的预判和反应能力。来球的质量还不是很高倒也罢了,可一旦速度和旋转特别强,两面攻就很容易压制不住对方,同时找不到击球点,随后出现自己瞎失误打丢的情况。
早在“两面攻”打法方兴未艾之际,欧洲横拍弧圈球打法也在突飞猛进发展,瑞典选手约翰森等人的出球旋转越来越强,匈牙利选手克兰帕尔等人的上旋球速度也在与日俱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面攻”的生存空间便遭到了巨大压缩,很快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这不,60年代中期庄则栋还能维持世界顶级水准,没过几年“两面攻”打法便已后继无人。随后70年代前期国乒男队的领军人物、同为直拍打法的郗恩庭登上历史舞台,而他的反手位进攻则是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推挡手型:大力向前“顶”、如弹簧一般将球给推出去。
参考下面两张动图,我们便会发现庄则栋反手与郗恩庭反手的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