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最大亮点是定义了学科核心素养,并提出了实施路径和建议,为学科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落地,落细,由旧课标的三维目标导向走向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是今后学科教学中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紧要问题。下来,以语文学科为例,我想浅议一下“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我觉得,语文“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2.0版,从概念上讲,语文“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相比,在实践过程中,内涵上更加具体、详细,使目标更易确定和操作, “核心素养”中“知识”与“能力”直接放在一起,不合适,“知识”属于“学会”的范畴,“能力”属于“会学”的范畴,所以用“语言的建构和使用”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区分开更合理。“过程和方法”不易确定目标,它更倾向于描述设想和“教”法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的关注和设计,与新课改的精神有点脱节,有点“虚”和“偏”; 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等来表述和设计更加具体,“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之于学生其实就是培养和激发各种思维,最终形成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实在在的能力。加上“审美”和“文化”要求的提出,相比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更丰富,要求更明确,层次更高级。
从外延来看,语文核心素养立足于语文学科特性,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对标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回归于语文“国文”母语学科地位,植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极大的拓展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空间,强化了语文课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审美”和“文化”要求的提出,相比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本上是一个从点到线甚至到面的飞跃,从塑造一个“自然人”“社会人”到“文化人”“文明人”的大跨越,极大的彰显了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这个意义说,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推进“大语文”建设和重构“语文教育教学生态”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具体来说,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使语文更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家国情怀等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合格的中国人,文明人。
原创首发,若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陕西省商洛市教研室 李毅)。
如果觉得有参考价值,请点赞关注,进入今日头条“毅谈教育”主页会有更多教育教学方面内容,值得一看。若与你的理解和理念有冲突,请划过,不接受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