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特点和演变,篆书的演变过程30字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2-12-02 05:43:21

学习篆书,练习书篆,当然要了解一下篆书的历史知识。

篆书是中国文字演变过程中较早的一种书体,以后出现的隶、楷、行、草皆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篆,引书也。”。元代盛熙明《法书考》称“篆,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现在的人大多看到篆书的反应,因为其保留了许多象形的成分,富有装饰性,多认为很好看;当然第二个反应通常是看不懂。

远古之人是没有文字的,要表达意思只靠简单的语言,可是语言经过转述,往往容易改变原来的意思,且时间一长也容易忘记。后来,发明了结绳记事。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事也慢慢复杂起来,结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就发展成图案,即象形文字。商朝后期的甲骨文大部分还属于象形文字。从甲骨文向前推进一步,就形成了篆书。篆书一般分为:古文、大篆、小篆。

一、甲骨文

甲骨文的一些基础的知识,我们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在百科中看到。我们主要说一些甲骨文书法的特点。你可能觉得这些是书法么,如果你非要较真,那么这里你可以理解为书写的方法。

甲骨文的结构,长、短、大、小都无一定。由于刀刻的缘故,用笔以方折为主,质朴爽朗,古趣生新。甲骨文的书法风格也经历了早期的严正雄放,中期的疏朗自然,晚期契刻精丽绝伦,虽字迹微小,而整齐如一。

二、大篆

大篆从广义上讲,是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它包括钟鼎文(金文)、石鼓文,也可以指周宣王太史籀(读音,宙)所创造的文字,把大篆称作“籀文”。

钟鼎文(金文)

钟鼎文(金文)就是各种青铜器上或铸或刻的铭文。金文与甲骨文都产生于商代,主要是殷墟时期,由于甲骨文单刀契刻,故不能依墨痕刻出笔意的变化,大都不能体现当初卜辞所书写的笔迹,所以我们只能说甲骨文具有独特的契刻艺术风格。而金文则可以更多地显示墨书的原形。殷墟时期,由于青铜铸作技术的精湛,许多金文字迹,能够相当程度上体现出笔意来。

金文大字如司母戊鼎,笔势雄健,形体较奇。铭文尤其卓伟,运笔提按起止,在器上能真实的翻铸出来。

从书法艺术上看,甲骨文笔法用笔为方折的风格,这也影响到了当时的金文,鼎器铭文字形都取纵势,布白参差错落,大小不齐,字迹也相当的雄劲,体势凝重。

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姿放和质朴平实等类。到了西周的中期,笔势开始变得比较柔和圆润,行款排列已经相当的工整,凝重的气氛也已消除。到了西周的晚期阶段,已经出现了西周王室使用的标准字体。

篆书的特点和演变,篆书的演变过程30字(1)

篆书的特点和演变,篆书的演变过程30字(2)

篆书的特点和演变,篆书的演变过程30字(3)

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十块刻石。是秦代统一六国之前的书文。金文的风格天趣横生,但用笔圆转的大篆,发展到石鼓文,则布白排列整齐,天趣大减,成为当时的馆阁书体。近代著名的书画金石家吴昌硕先生,毕生研究石鼓文,学而能变,化平为奇,用笔粗细有致,书法艺术的风格古朴苍动,其影响迄今犹存。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不论篆书的学习,还是其他字体的学习,取其精华,融会贯通,才可以化平为奇。

三、小篆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普通官员和下层人中间大量使用书写方便而实用的秦隶。小篆只限用于纪功刻石或诏版等庄重场合。只是由于它有《仓颉篇》等一套较为完整的资料,所以流传了下来。到了汉代,又成为碑额、铭文等处所使用的带有装饰性的字体。

秦始皇巡行天下,为了歌功颂德,到处刻石以记其事。原有刻石六处,现在仅存《泰山刻石》残文,《琅琊台刻石》十数行,都是丞相李斯所书,其余四块刻石已经亡佚。峄(音意)山刻石于宋淳化四年郑文宝据徐铉所得模本重刻,立于长安。据现存的秦代小篆书迹和复刻本来看,他们的字体与铁器、版文的铭文有所不同。他们的全文分行分格,横平竖直,大小均匀,布白整齐、端正,是当时的标准体。

篆书的特点和演变,篆书的演变过程30字(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