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也是魏国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他崇尚老庄道家学说,讲求养生之道,他的作品有《琴论》《养生论》等。
魏国末期,嵇康被司马昭所*。嵇康一生无欲无求,也不追求名利,司马昭为什么又要*他呢?根据嵇康的经历,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方面的原因:
1、拥护曹氏
嵇康之死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他拥护曹氏。他怎么会拥护曹氏呢?因为他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他和曹氏有姻亲关系,当然要支持曹氏。
他在曹魏时期担任过浔阳长(县长)、中散大夫(议事官员)。从嵇康的这个经历来看,他并不是无欲无求,只是不支持司马氏专权。
司马懿在曹氏执政的晚期,夺得了魏国的大权。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昭继续掌管魏国大权。嵇康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隐居起来,学习文化,修身养性。
司马氏是篡夺曹魏的权力,嵇康将他们视为叛逆。像嵇康这样的文人,是不可能向叛逆低头的,否则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因此过起了悠闲的日子。
嵇康之前做过官做得好好的,为什么司马掌权后嵇康就不做官了呢?这让司马昭发觉嵇康是不支持他的。这也为嵇康后来被*,留下了隐患。嵇康被*也就是迟早的事。
2、拒绝帮助司马氏
司马昭篡位的目的就是要改朝换代,为了让称帝名正言顺,司马昭需要得到名人贵族的支持。
而嵇康是曹家的女婿,不仅是大家族成员,还在朝中有一定声望地位,如果能得到嵇康的支持,那么司马昭的篡位就是顺应民心的。
其实,曹魏大权已旁落,嵇康的地位也远不如从前了。嵇康与司马昭及其党羽的关系也非常差。
比如钟会,钟会写了一本书叫《四本论》,想给嵇康看一看,让嵇康提点建议,可是嵇康不理睬他,钟会因此对嵇康产生了怨恨。这也为后来嵇康被*,留下了隐患。
嵇康的朋友山涛,推荐嵇康为官时,嵇康又拒绝出仕,这也激怒了司马昭。后来,嵇康的好友吕安与他的哥哥吕巽,发生了家庭矛盾冲突,吕巽向司马昭诬陷吕安不孝,司马昭就逮捕了吕安。
嵇康要为吕安作证,可是司马昭对嵇康,之前不愿出来为官怀恨在心,这时还出来给吕安作证,这就惹怒了司马昭。
钟会也借机进谗言,向司马昭说嵇康的坏话,司马昭就顺势抓了嵇康,不久嵇康就被*了。不愿为司马昭所用,是嵇康被*的直接原因。
从嵇康被*的前因后果来看,主要还是嵇康与司马昭的价值观不同造成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可见这两人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调和的。
然而司马昭是掌权的一方,而嵇康是无权的一方,所以嵇康与司马昭对抗,肯定是要遭殃的。
历史上和嵇康有相似处境的人,还有司马懿、徐庶等人。如果嵇康想保全自身,也不是没有办法。
比如司马懿当年也不愿意为曹操效力,但是曹操非要他出山,否则要*他,司马懿最后不得已还是出来在曹操麾下做事,最后篡了曹氏的江山。
徐庶也是被曹操要挟,成为了曹操麾下的一员,但是他没有为曹操出过力,最后找了一个机会逃走了。
嵇康与这两位不同,是公然地反抗司马家族的统治,但自身又不具备足够的实力,所以最后成为了炮灰。
虽然嵇康保留了气节,但失去了胜利的希望。如果他能把当时的形势,与自身的能力结合起来看,采用迂回路线,避免正面冲突,假以时日,培养自己的势力,也还是有与司马家抗衡的可能的。
所以嵇康之死也提醒了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都要多方面的来考虑。仅仅只有初衷还不够,还需要合理有效的方法。
我们可以学会集思广益,获取最有效的方法,才能更周全地去完成事情,也能给我们自己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多吸取一些意见,多一条路,少一个敌人,少一分风险。
参考文献:
《晋书·列传十九》
《资治通鉴·魏纪十》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