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建安十三年,孙权大举进攻黄祖, 终于在建安十三年消灭了黄祖, 打开了荆州东部的门户。
然而,孙权还没有来得及继续进军, 曹操就在这年秋天带兵南下荆州了。
为了使荆州不落入曹操之手,鲁肃劝说孙权与刘备结盟,共拒曹操。
由此可见,东吴对荆州问题极为重视。甘宁的这番意见与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颇为相似,也得到了孙权的认同。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趁关羽围攻曹仁,率部攻占荆州,关羽战死后,刘备势力被逐出荆州,此时孙刘联盟破裂,孙权与曹魏开始结盟。
迫于曹魏巨大的军事压力,东吴急需恢复与蜀汉的关系,诸葛亮委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之建立同盟关系。
邓芝直言不讳说道:“蜀有重险之固,东吴有三江之阻,合而为一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这番话指出蜀汉与东吴结盟的必要性,与两地坐拥天险。
从历史进程不难看出,不同时期的东吴,国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长江天险。
魏蜀吴只有曹魏政权其地盘主要在中原和北方,刘备与孙权的政权大多偏安江南与西南地区。
蜀汉与东吴长时间结盟,二者将曹操视为最大的敌人。对于北方王朝来说,曹操想要率军一举征讨南方王朝,需要面对诸多天险。
且不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算是从长江中上游顺流而下,攻占江东都不是一件易事。
基于这种情况,孙权一方面积极与蜀汉达成与同盟关系,另一方面趁机图谋荆州,完成整个长江中下游的联系。
这样一来,孙权就可实现其兄孙策临终的遗言——保江东可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孙权的“超长待机”与东吴的政通人和
在三国史上,吴大帝孙权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割据统治者,近年来学术界对他的评价以肯定居多。
而孙权又是一位“超长待机”的统治者,他去世时,曹操与刘备早已作古,甚至曹魏政权已经延续到第四代。
以黄武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为界,孙权的统治可分为前后二期。
其前期开疆拓土、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后期虽不无善举,但一再出现重大的决策错误,与儒学朝臣不断发生激烈的冲突,造成了严重的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