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读史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情节就不多说了,基本上就是一个过度自信、讳疾忌医的故事。
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学习的版本来自《韩非子·喻老》。
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过一个被称为“蔡桓公”的人。
春秋时期的确有一个蔡国,蔡国也的确有一个谥号为“桓”的君主,不同的是,蔡国是个小国,只能称为“蔡桓侯”,不是阿猫阿狗都能用这个“公”字的。
更何况,蔡桓侯早在公元前695年就死了,蔡国也在公元前447年被楚国灭掉了,而扁鹊的生卒年月是公元前407年和公元前310年,年份对不上啊。
要么是扁鹊去阴间出诊,要么是蔡桓侯还阳,总之这是一个穿越故事。
那么说,《扁鹊见蔡桓公》是善于说寓言的韩非子编造出来的吗?
我们来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记述了情节一致的故事,只是把“蔡桓公”换成了“齐桓侯”。
其实这个“齐桓侯”也可以被称呼成“齐桓公”
周朝的分封制,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不管是齐国还是蔡国,实际上都是侯爵国,不是公爵国。
但在实际操作中,诸侯活着一般可以提一级内部自称,死后一般都提一级下葬,这在西周原本是中央给予的荣誉,但到了春秋家家都这样玩,越来越成为摆设的周天子也很没办法。
问题又来了,历史上有两个齐桓公,一个是姜小白,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另一个是田午,稷下学宫的创立者。是谁让扁鹊看病的呢?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看生卒年月即可。
姜小白死于公元前643年,田午死于公元前357年,很明显,田午和扁鹊是同时代的人。
那么,齐桓公也好,齐桓侯也罢,怎么有变成了“蔡桓公”呢?
当时,对诸侯王的称呼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用都城来称呼,比如说,魏惠王迁都大梁,因此又称梁惠王,《孟子》里就有有关孟子和梁惠王对话的记录,其实梁惠王就是魏惠王。
历史上,田午把都城迁到了上蔡,所以也被称为“蔡桓公”,应该也有和另一个齐桓公区别的意图。
好吧,总结一下:扁鹊见蔡桓公,见的实际上是齐桓公,但这个齐桓公不是大家熟知的春秋霸主姜小白,而是另一个名叫田午的齐桓公。
这通绕。
顺便说一下扁鹊为什么叫扁鹊。
《史记》上写得明白,“姓秦氏,名越人”,扁鹊实际上是对秦越人的尊称。
《禽经》中有“灵鹊兆喜”的说法,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把安康带到哪里,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秦越人是扁鹊,但扁鹊不一定就是秦越人。后来,随着秦越人的名气越来越大,扁鹊也就逐渐成为他的专属称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