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桓公最后下场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4 16:49:23

《韩非子·喻老》记载:战国时,神医扁鹊路过蔡国见到蔡桓公,扁鹊突然开口道:“大王有重病,疾病在肌理之间,如不及时医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说:“我没有病。”扁鹊转身走了。过了10天,扁鹊又求见蔡桓公,急切地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肌理,若不治疗会恶化的。”蔡桓公不睬。又过了10天,扁鹊再次求见,忧心忡忡地对蔡桓公说:“大王的病已到肠胃里,再不医治就危险了。”蔡桓公仍然置之不理。又10天过去了,扁鹊碰到蔡桓公,望了他一眼,转身就走。蔡桓公忙叫人去问为什么,扁鹊说“当初病在肌理,我的汤药就可以治好;可病到了肌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可以拔火罐;可病到了骨髓,人力就不能治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到了骨髓,不要再来找我了。”几天后,蔡桓公果然病发,一命呜呼。

时过两千多年,蔡桓公的阴魂至今不散,且有不断繁衍壮大之势,君不见:有的人向其“报喜”,就笑逐颜开,向其“报忧”则脸拉的老长;听到“表扬”之声就龙颜大悦,听到“批评”之声就龙颜大怒;有的人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听不得半点相反的声音,对提出不同意见的下属处处找茬,或“扣帽子”、或“打棍子”、或“穿小鞋”,至少也得“挂起来”。这与党性原则是格格不入的,对党的事业是有严重危害的。“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有病不可怕,关键是对待“病”的态度,有了病就不能讳疾忌医。身处领导岗位或关键、重要部位的同志,对人、财、物有着支配大权,时时处处都会成为被拉拢腐蚀的对象,受到种种“病菌”的侵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染病”,无病要防病,有病要早治,否则就会落得个蔡桓公似的下场,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多。而“防病”、“治病”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批评和监督,并及时改正。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侵蚀、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纪律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党光明磊落、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全党同志必须正确运用这一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此话切中时弊,语重心长,是一副“防病”、“治病”良药。我们党通过“整风”、“三讲”和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各种方式,充分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始终保持了她的先进性、纯洁性,涌现出了很多光明磊落的共产党人,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在此,希望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思想武器,既要勇于解剖自己,更要善于“纳谏”,努力打造病毒不侵的“金刚”之身。

(此文发表于2002年大众法制)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