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一般讲中国早期国家包括夏商周三代,此前五帝时代属于传说。三代是王朝,而五帝时代最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叫做部落联盟,帝就是联盟首领。
还有一种说法以为,考古发现的夏以前的一些大型聚落遗址既不能归入原始社会,也不能算作国家,只能是过渡类型——酋邦。
不论是部落联盟,还是酋邦,都是近现代产生于西方的人类学概念。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前者指称国家出现之前实行军事民主制的社会组织,目前教科书仍在延用。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引入了酋邦概念,西方几十年前就在用了。两者或许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来到中国都会水土不服。
这样的话,五帝的位置就很尴尬了:他们是停留在原始社会呢,还是进入了国家呢?就像大禹,有人认为他建立了夏朝,是国家文明的开端;还有人认为是启建立了夏朝,禹就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然而五帝当中又没有禹安排的交椅,所以呢我们还是把他当做夏朝的建立者比较合适。
不过,夏并非文明的开端。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五千年前东亚大陆就开始出现一些初期的国家文明了。夏商周三代是典型的王国文明;之前的文明时代是古国文明,或者叫邦国文明;秦汉以后到明清叫帝国文明。这是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三段论分期法。当然也可以简单一点,分为前王朝文明和王朝文明两段。五帝在夏之前,为前王朝时期,夏仍旧是最早的王朝国家。
这样理解起来很便当,对于以前的古史系统造不成颠覆性的冲击。可是也有学者别出心裁,又提出了夏朝之前的朝代问题。2002年王树民先生的论文《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认为,古代某些典籍称虞、夏、商、周四代。《韩非子·显学》讲“虞夏二千余岁”,有虞氏世系自颛顼的支系后代幕至周初的胡公满,名号可考者可达十五人。夏之前的有虞氏与夏商周的共同之处是邦国林立,它们上有天下共主;不同之处是夏商周以父子兄弟相传,有虞氏之时共主之位在不同的氏族之间可以互相转让。有虞氏做共主的时间很长,舜只是最后一个。五帝时期只有名号流传后世,而有虞氏是一个可能已经有了史官,有事迹传说的时代,应该给予它相当的历史地位,不可轻率地否定。
在先秦古籍中,的确存在着虞夏商周四代并称或者虞夏商三代并称的提法。
《尚书》依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与《周书》四个部分。
《左传》中屡称四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虞好像是夏以前的一个朝代,而陶唐氏只是其时的一个氏族,而不是我们经常讲的帝尧。
《国语·鲁语》中展禽讲过:“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喾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似乎有虞氏确为四代之首。只是从后文体例看,夏商周三代所宗的人物均为开国之君。既然有虞氏宗舜,舜自然应该是开国之君。可是众所周知,舜后面紧跟着的是夏禹。一位君主怎么能支撑起一个朝代呢?关键是,此处虞夏商周不应理解为朝代名,而应该理解为四个氏族,他们各有各的祭祀对象。
《周礼》、《大戴礼记》、《礼记》等礼书则分别简述过四代典章制度的不同。
出土文献清华简有《虞夏殷周之治篇》,郭店楚简有《唐虞之道篇》,讲的是各代治国方略之不同。
舜帝像
《史记·五帝本纪》总结道:“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是有虞为国号之一。夏、商、周至明、清都是国号,也就是王朝的名称。虞似乎也是朝代名,君主数量的多寡并不在它的考虑范围之内。《索隐》说:“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上古时期在文献中均为复合制国家。如周为有天下之王国,王室之君为天子;鲁卫齐晋等众多国家则为天子封建制度下的封国诸侯。舜可能本是颛顼族的一个支系,作为诸侯的国名为虞。然后舜做了天下共主,其诸侯国名便升格为王朝之名。后来共主之位转让给夏禹,舜的子孙后代重归诸侯之位,夏朝的虞思和周朝的胡公满是其中著名的国君。这种例子在后来举不胜举,比如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来做了天子,所建朝代便名之曰汉。
周朝建立后,褒封先代圣王之后,舜后胡公满为陈国,禹后东楼公为杞国,汤后微子为宋国。三国记载明确,于周为客,并称“三恪”。从中也能看出虞和夏、商是先后相继的朝代。
如此,虞为夏朝之前的一个朝代,理论上可以理解。
那么它的年代长短呢?以舜一人计算的话,《史记》有明言:“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尚书·虞书》包括《尧典》在内,尧是虞朝的天子吗?上面的引文已经说明,尧的国号为唐,二者不可相混。有的网友总结虞朝的世系,从颛顼至胡公满共十五代国君。其实自虞幕(即穷蝉)至瞽叟几代君主只是地方诸侯,只有舜升为天下共主,舜子商均以后诸人仍旧是诸侯。
某些人讲虞朝大约一千五六百年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们的 “根据”也是在《韩非子·显学篇》,原文是:“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意思是殷周之际距离现在(韩非子时代——公元前3世纪)七百多年,虞夏之际距离现在(同上)两千多年。这两个数字大致是符合一般常识的;接着就有点儿离谱了——尧舜之道在三千年前!韩非子哪里讲虞夏两代总共两千多年了?这些人故意曲解古书原意,好像是为了拉长中华文明的历史,但手段之拙劣令人不齿,止增笑耳!
上面是把虞看做朝代的理论可能性,但是从现实来看,虞不可能是一个朝代。
作为王朝国家,需要满足的条件大概有二:一是统治者传承方式为世袭制;二是完成了其文化区域内部的统一,或者其中一个部族在整个文化区域内部具有较大优势,建立了共主统治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奄有“天下”)。举个例子,古代埃及先是产生了很多小国诺姆;后来形成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区域性王国;最后上埃及国王美尼斯(一说为纳尔迈)征服下埃及,完成统一,开创了埃及第一王朝,此前为前王朝文明。
纳尔迈调色板(象征上下埃及统一)
我们拿这两个条件一套,夏商周三代都是当之无愧的王朝。
单看传统文献,虞的传承方式为禅让制,不符合第一条;如果看考古,山西陶寺遗址最有可能是尧舜之都,其中先后几个首领墓属于同一个家族墓地,王位世袭也是满足的。
再看第二条。《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好像神农氏就是有天下的。当然后面代之而起的五帝也都是如此,甚至他们的疆域比之于后世的秦朝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夸张之甚一望而知。现在学界比较占优势的观点是,陶寺文化属于小国大城,政不出晋南,和其后的二里头文化的强力辐射四方大不相同。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其实就是王朝)非二里头文化莫属。所以,王朝的第二条要素,虞是满足不了的。
总结:虞在历史上主要是一个地方性政权(约存在于公元前三千年代末至公元前两千年代末);传说中它的一位伟大国君舜曾经做过华夏族的老大;二里头王国崛起之前属于万邦时期,陶寺文化对周边文化不具有压倒性的政治影响力,算不上王朝或王国;某些人从韩非子“虞夏二千余岁”一句话得出虞朝一千五六百年的结论,不过是望文生义,有意或无意地曲解古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