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huāng wěi
释义:创伤留下的痕迹,创伤。
出处:张衡《西京赋》中有这样一段话:“所好生毛羽,所恶成创痏。”意思是,这些辩士,对于喜好的夸张飞扬,铺陈其说,对于厌恶的一味贬斥。
字里字外:《西京赋》为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作,与《东京赋》合称《二京赋》。《西京赋》描述了长安的繁华,讽刺了社会的奢靡风气,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拼音:bēng
释义:庙门。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这样一句话:“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意思是,像那些保存姓、留有氏,守住宗庙,世世代代不断绝祭祀的情况,没有一个国家不是这样。那只是官禄中的大族,不能算是不朽。
字里字外:例句所在段落,即我国伦理思想史上著名命题“三不朽”出处。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系最早由听闻转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第一人。
叔孙豹,姬姓,叔孙氏,名豹,谥号曰"穆",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春季,叔孙豹在回答晋国执政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它指一个人在道德、事功、言论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建树。其中"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真正“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王文成公王守仁和曾文正公曾国藩(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