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唯心主义来说的话,这个世界上的人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善良之人,一种是恶人,还有一种是处于善与恶之间徘徊的人。这三种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时,处理方式会明显不同,善良之人更多趋向于为别人着想,恶人更多考虑自己利益,至于徘徊不定之人,则是一直犹豫不决,在善念与利益之间权衡。
要是这个世界仅仅如此的话,那我们的生活明显就会乱套,恶人失去了束缚就会为所欲为,导致善良之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甚至最后善良之人的恶念在现实生活的摧残下,最终也会逐渐繁衍取缔了善念,这样一来,世界也就真正意义上失去了善与恶的界限。
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加正常运转,所以有了法治的出现,这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持世界平衡,不至于好人与坏人之间逐渐分不清界限,可是在没有法治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来进行这种权衡呢?古人曾经在没有法治的时候提出过一句话,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将一些冥冥中无法解释无法控制的事情交给上天来权衡,人们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
这在最古老的“君权神授”时期,似乎还是很有作用的,可是这个办法仅仅是用一种唯心的理论去束缚坏人,那么对待好人又有什么约束或者要求呢?紧接着古人提出这句话的后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至于其中深层次含义,我继续分析如下。
01 举头三尺有神明
早在上古事情,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觉得这个世界上是存在上神的,比如我们在看《山海经》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类似于神话一样的描述,黄帝与蚩尤逐鹿之战,有很多神奇的诸如九天玄女之类的神话人物出现,这些人物也许就是当时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臆想,想象着会有上神出现,帮助伸张正义,让黄帝战胜邪恶的蚩尤。
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很有用途的,那个时候人们思想还不像现在这么开放与先进,在潜意识之中也觉得这个世界上是存在一种命运之神的,而且这个神特别公平正义,只要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他就会想方设法收拾,对于那些安分守己做好事的人,上神也会给予奖励。
人类最早的文明基本上就是基于这种思想上建立起来的,到了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百家争鸣,从而产生儒家、法家、墨家之类的思想,虽然各自主张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都有共识的,那就是要对一些恶人进行惩罚。
儒家依旧讲求一种唯心主义,试图从人的内心深处进行改造,让人变得更加善良,因此总说“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你要记住初心,切不可忘本,这种思想的熏陶让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一直觉得我们应该保持善良之心,从而不断在与自己内心的恶念进行斗争。
法家讲求实事求是,试图用法律的手段来对人进行改造,恶人就要限制,好人就要奖励,这样的办法从短时间内的治理来看,确实很有效果,但是人总是很聪明,要是内心具有恶念,什么样的法律都有破解之法,从而对那些聪明的恶人将会失去限制,变得毫无用处,后来发展之下,法律成了用来约束好人的东西,却在不断保护坏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