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冕是什么意思,十二旒冕什么意思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0 08:45:21

相遇是一种缘分,欢迎关注“米瑞谈历史”!

旒冕是什么意思,十二旒冕什么意思(1)

剧照:通天冠

文|米瑞君

泱泱中华,自古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服饰文化。而佩戴冠饰作为服饰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著作《淮南子·人间训》中描述“冠”:“寒不能暖,风不能鄣,暴不能蔽”,意思是:冠不能御寒,不能挡风,也不能遮阳。

由此看出,“冠”与“帽”有明显的区别:帽重于实用,比如,御寒、遮阳、装饰等。冠,最初是为适应束发的发型而产生的,是加在髻上的发罩。从冠的历史沿革来看,它重在礼仪和文化上的意义。

那么,汉朝时有哪些代表性的冠,冠饰有什么内涵和功用呢?

汉朝冠饰简介

秦朝处于封建礼仪制度的开创和形成阶段,在冠制上还不稳定。汉朝在沿袭秦冠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汉冠饰体系。

汉代冠制较为复杂。在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舆服志》一书中,对汉代的冠饰做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近20种不同样式的冠饰。由此,我将汉朝冠饰的功用总结如下。

汉朝冠饰的功用

汉朝的冠饰体系对后面各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各朝代的冠饰,基本上是在汉朝冠饰体系的基础上稍作改造或者革新而来。汉朝冠饰的功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祭祀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定期举行的一种重要活动。《史记·礼书》上说: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对祭祀备加重视。

服饰着装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佩戴冠是服饰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汉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时要戴不同的冠,对此,冠制中有严格的界定。

旒冕是什么意思,十二旒冕什么意思(2)

图示:冕冠

“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

汉朝时,皇帝、诸侯、三公九卿在祭祀时,要戴“冕冠”。冕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饰。《说文》有解:

“冕,大夫以上冠也。”

同时,冕冠也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最高等级的礼冠。

“长冠,一曰斋冠,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

公乘爵位以上的官员祭祀时要戴“长冠”。这种帽子是汉高祖刘邦发明的,用竹皮做成,又被称作“斋冠”、“刘氏冠”。汉朝人戴上它,就表达出对高祖无比敬重之情。

“爵弁,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

爵弁,是一种专门的舞蹈冠饰。祭祀天地、五郊及明堂时,跳《云翘舞》的乐人会戴这种冠。爵弁的特点是前小后大,用极细的葛布或者丝帛做成,爵弁一般由红色和黑色组成。

旒冕是什么意思,十二旒冕什么意思(3)

图示:爵弁

祭祀时,冠必须与相配套的衣服组合起来穿戴。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在古代,人们常常根据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而冠也是区分身份的一个重要标识。可以说,通过冠来区分和判断人的等级和社会地位,是一个汉朝人的基本素养和必备的生活技巧。

无需语言,冠是一个汉朝人自带的身份介绍信。

有一种冠,只能由汉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皇帝来佩戴,这种冠叫“通天冠”。通天冠的级位仅次于冕冠,其形如山,正面直竖,以铁为冠梁。

在汉代,百官新年上朝或其他重要节日时,皇帝戴通天冠。

地位仅次于皇帝的诸侯王所戴的冠是“远游冠”。远游冠的外形和通天冠很像,但有展筒横在冠的前面。

近臣们戴的是“侧柱冠”,这是一种直竖没有什么装饰物的冠。

那没有官职的老百姓戴什么冠呢?事实残酷,很多人竟然连戴冠的资格都没有。在汉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戴冠。而一般的老百姓只能戴“帻”。

旒冕是什么意思,十二旒冕什么意思(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