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冕是什么意思,十二旒冕什么意思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0 08:45:21

图示:各种不同的帻

帻是一种包头发的布巾,样式繁多。东汉的蔡邕在《独断》中有言:

“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意思是,帻是那些身份低微、没有资格戴冠的人才会戴的。

“弹冠相庆”,是个与冠有联系的成语,它反映了汉朝官僚体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

汉宣帝时,琅琊人王吉和贡禹是好朋友。这两个人都挺倒霉的,王吉在官场上混得很不顺,而贡禹也多次被贬。到了汉元帝,王吉终于时来运转,皇帝下诏让他当谏议大夫。

贡禹听说了这个消息心花怒放,他赶紧把自己当官时的冠找出,并弹去上面的灰尘,以备戴佩。果然和他预想的一样,没过几天,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后世用弹冠相庆这个成语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会得到援引,有官可做。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含有贬义色彩。

旒冕是什么意思,十二旒冕什么意思(5)

图示:长冠

有冠的人意味着更多当官的机会,而那些戴帻的平头百姓是永远不可能被援引的。这反映出汉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汉代,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也可以通过冠显示出来。这和现代社会中,特殊职业所戴的帽子有相似之处:比如,在建筑工地工作的人必须戴安全帽,医生、护士有专门的职业帽,军人、警察等也都有代表各自职业的帽子。

儒生学者戴的是“进贤冠”,名字寓意深刻:戴上“进贤冠”的人要为国家多多进谏,成为贤能的栋梁之材。儒生在进行讲学活动时,必须带上“进贤冠”,否则就是衣冠不整,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御史就是汉代的法官,所戴的是“法冠”。这种冠很有意思,能从它另一个名字窥探出古人无穷的智慧:“法冠”,又被称作“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羊,它能看清世间的是非曲直,于是,人们将它看作公平公正的象征。

旒冕是什么意思,十二旒冕什么意思(6)

剧照:獬豸冠

作为一名执法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公正严明。以獬豸为法官的冠来命名,真是最合适不过了。

武将所戴的冠叫“武冠”,也叫武弁大冠,上面纹饰着好斗的鹖鸟,有勉励武士英勇迎战的意味。

卫士戴“却敌冠”。而司马殿门卫所戴的是“樊哙冠”,这种冠也是极有来历的。在鸿门宴时,樊哙听说项羽想*刘邦,于是,他将衣服弄破,用碎衣片绑住手中的盾牌戴在头上。

然后,他闯到鸿门宴现场站在刘邦身边来保护沛公。汉朝时,创制了这种新的冠,并用“樊哙冠”来命名。

在秦朝和西汉时,帻只是普通百姓才戴的帽子。但是,到了东汉,冠上加帻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佩戴帻。

《后汉书·舆服志》亦有相关记述:

“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上下君臣贵贱皆服之。”

即东汉时,对冠进行了改革,冠下加了帻,使帻成为冠的衬垫物。这种冠戴起来会更舒服,而且样式新颖,广受欢迎。

由此,帻的地位已经与汉初时完全不同。

东汉名士对帻的偏爱,促进了帻在上层社会的普及。比如,东汉太学领袖郭泰被看作是真正的文人雅士,他最喜头戴帻出门,一些追随他的人纷纷效仿。

旒冕是什么意思,十二旒冕什么意思(7)

图示:却敌冠和樊哙冠

有帻的冠在东汉的画像中非常普遍。无论是文职还是武职,已经习惯了戴加帻的冠。《三国志》中有记载:

“袁绍、崔豹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

东汉时,还出现了出售帻的专卖店,被称作“帻肆”,这也可以看出帻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冠下加帻,对冠进行创造性改制,体现了东汉人的创新意识。不因帻的卑贱地位而弃之不用,反而是能够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帻简单舒适的特点,为我所用。这是东汉人思想开明的一种表现。

结语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吸收了六国的冠制。一开始,秦朝的冠制样式繁杂,令人眼花缭乱,不利于礼仪制度的普及和实施。到了汉代,冠制随着封建礼制的发展和成熟而逐渐完善。

以后的各朝代中,冠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冠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后汉书·舆服志》

我是米瑞君,用自己独到的观点谈历史。欢迎关注我,咱们一起“以史为鉴”!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