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的典故,四两拨千斤具体事例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1 22:51:12

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故事中的主角多不会是司马懿

把持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曾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破局者“,然而北边的曹魏有司马氏、东边的孙吴有陆家,诸葛亮”鞠躬尽瘁“到最后都没能成事;曹丕曹睿(魏文帝和魏明帝)自以为天下大势在握、却不知曹魏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在为司马氏做着嫁衣。

若论“第四者”的潜伏之道,没有司马懿之谋、何来“司马昭之心”?到了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时、谁在三国末期“笑到最后”就一目了然了,司马昭完全可以公然对曹魏家说:“我是有野心,你们又能奈我何?”

《三国演义》将司马懿描绘成一个“反派”,其实在效忠曹操、曹丕、曹睿的前后过程中,司马懿的潜伏之道堪称史上经典。曹操曾说过:“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曹操有此预判却最终都没有付诸行动,如此鬼使神差也只能勉强解释成“历史的选择”了,毕竟没有三国归晋、就不会出现隋唐间更为完整的天下一统。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四两拨千斤具体事例(5)

南北朝时期的雾里看花,杨坚成功“水中捞月”

汉朝在统一进程中首次融合了周边少数民族,民间婚姻尚有“七年之痒”,到晋朝接管天下时、这样的多民族融合与冲突矛盾就一举爆发了,一下子又将天下推向四分五裂的境地。

与战国时有谋划的纵横捭阖相比,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乱更缺章法,“弱肉强食”这原始的竞争法则让时势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若说谁能在这时期“雾里看花”,那是当代神编剧都编不出来的事情。不过再猛烈的疮疤爆发都有愈合之日,这也是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历史规律,渐渐地、北周与北齐、南陈组成了三分鼎立的局面。

制衡、鼎立、胶着……历史上这都非第一次出现了;前有三国归晋、司马氏掌权,这一次天下又会归谁、由谁来掌权呢?这时候,隋朝粉丝们会第一个冲出来说:“除了杨坚还会有谁?”不过大家别忽略了,此说仅是“事后诸葛亮”,在鼎立期间,确实没谁能有此把握。

事实上,北齐和南陈都是“自取灭亡”的,老天给了天下鼎立的态势、却没能给他们几个明主,就连北周,也是全凭权臣杨坚在撑着。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四两拨千斤具体事例(6)

南北朝由九国纷争到三分鼎立,局势走向雾里看花

历朝史官都熟悉过去的前车之鉴,北周史官王轨曾劝周武帝警惕杨坚这“有反相”的权臣,周武帝却说:“”帝王都是有天命的,旁人奈之若何?”由此,周武帝也重蹈了曹操对司马懿的这般覆辙。一旦杨坚躲过了君王的猜忌,接下来的“破北齐”就成了为自家立业的战争。

夺权建隋后,南陈只会唱“后庭花”的陈叔宝自然不可能是杨坚的对手,天下终于再归一统。

我们可以说杨坚成功“水中捞月”,但非要说他能牛到可以在纷乱时势中雾里看花,那就是纯粹出自个人崇拜了;刘邦、司马懿以及杨坚之所以能在多方鹬蚌相争中脱颖而出,皆因他们都能将自己的“渔翁”身份深深隐藏,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是鹬蚌背后的那个渔翁、也不是螳螂与蝉背后的那只黄雀。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四两拨千斤具体事例(7)

破局之道与渔翁、黄雀式的短视

在A和B之间,“选边”难以避免,否则就成了古代士人忌讳的“墙头草”;如果在A和B之外成了众所周知的C、一时间或许会“渔翁得利”,不过得到的也许只是小利。无论是渔翁还是黄雀,都缺乏格局、所谓“焉知鸿鹄之志”。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鸿鹄”在高飞的同时不但可以避免“选边”、而且能居高临下俯瞰天下形势,有了AB之间、或ABC之外的更多选择。朱元璋在元朝、张士诚与陈友谅之间的异军突起,雍正在“九子夺嫡”中最后胜出,初始时都基于一种“不选边”策略,因为一旦选了边,自己就成了纷争中的目标方之一、一荣俱荣,一败则随之“樯橹灰飞烟灭”。

从以上可看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实为一种短视,真正的竞争当中多不会是简单的双方对弈、很可能是三方鼎立或更为复杂的多方胶着状态。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四两拨千斤具体事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