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赞美了哪一类人,杞人忧天表达了什么道理和理由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6 10:42:28

话说春秋时代,有一个小国叫杞国,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不会塌下来,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很是苦恼。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件事造出了一个成语:杞人忧天,用来形容那些吃饱了没事瞎担心的人。

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成语时,也只是付之一笑,原来世上还有这么2的人,还忧天,天怎么可能掉下来呢?

当自己慢慢长大,尤其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后,不经意间再次看到这个成语,才发现自己原来根本就不懂杞人。

一个成语,凝聚了多少辛酸与苦难啊!

杞人忧天赞美了哪一类人,杞人忧天表达了什么道理和理由(1)

杞人忧天,图片来自网络

一 大禹后裔的幸运与不幸

杞国,是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一个小国。

时间可以上溯到夏朝初建的时候。那时大禹,就是那个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不入”的大禹,他的儿子夏启刚刚登上天子的宝座,开启了华夏历史“家天下”的时代。

夏启坐了江山,自然要分封宗族同姓为诸侯。其中,有一支族人就被分封到了杞地,建立了杞国。这时杞国的故址,就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的杞县。

所以,杞国人是正儿八经的大禹后裔。

也正是“大禹后裔”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使得杞国这样一个蕞尔小国居然奇迹般地存在了1500年。

杞人忧天赞美了哪一类人,杞人忧天表达了什么道理和理由(2)

春秋时期的杞国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史记·夏本纪》)

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汤推翻之后,杞国却没有遭到覆巢之灾,而是被特许保存了下来。

《大戴礼记·少闲篇》记载:

成汤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

为什么商朝的统治者要把杞国这个前朝余孽保留下来呢?

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传统,叫“灭国不绝祀”。

人家的江山社稷都丢了,好歹给人家留一块地方,让人家的子孙后代不至于绝种。

当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很多,为什么杞国能成为一个幸运儿呢?

这个就不太清楚了,也可能是觉得杞国比较小,而且地处中原,比较好控制。

总而言之,存续夏代香火的责任,就落到了杞国的头上。

杞人忧天赞美了哪一类人,杞人忧天表达了什么道理和理由(3)

大禹塑像

从此,杞国就这样在新的王朝里生存了下来。不过呢,杞国在商朝的日子过得并不是很滋润。据《史记》记载,杞国在殷商“或封或绝”,时不时地被商朝统治者把爵位就给捋掉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了,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居然也活了下来。

想想也很正常,一个“前朝欲孽”,靠着祖宗的牌位苟延残喘,实际上生存是没有保障的。说不定哪天殷商天子不高兴了,就随手把杞国给撸了。过几天高兴了,又随手给恢复了。

等到武王伐纣,商朝也灭亡的时候,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杞国,同样没有为难他,而是让他继续主持对大禹的祭祀,为姒姓后裔保留一丝香火。

杞国人没有选择,只有跪拜磕头,接受新天子的训示。

从夏朝到周朝,杞国人活得像一个古董。每换一届新主人,都要把他叫到跟前,指着他对一帮新的诸侯说:“瞧瞧吧,这就是杞国,大禹的后裔哩。”

面对一波又一波地好奇的眼光,杞国人面不改色心不跳,把尊严装进了裤裆里。

他们不敢造反,因为肩膀上还担着延续祖宗香火的重任。

就是造反也不可能成功,因为杞国太小了,估计连二十辆兵车都凑不够。

杞人忧天赞美了哪一类人,杞人忧天表达了什么道理和理由(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