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谁发明的,甲骨文是谁造的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6 20:13:07

罗振玉从弟弟那里拿到了收购来的一万多片甲骨,大喜过望,因为准确的出土地点找到了,又得到了这么多可供进一步研究的宝贝。但是,他又真正地紧张起来。 

一个最简单的推理是:村民们的大掘大挖虽然比以前把甲骨当做药材被磨成粉末好,至少把甲骨文留存于世间了,但是,为什么在小屯村会埋藏这么多甲骨呢?

刘鹗已经判断甲骨文应该是“殷人刀笔文字”,那么,小屯会不会是殷代的某个都城? 

如果是,那么,村民们的大掘大挖必定是严重地破坏了一个遗址。 

这是最简单的推理,连普通学者也能想出。罗振玉不是普通学者,他从小屯村紧靠洹河的地理位置,立即联想到《史记》所说的“洹水南殷虚上”,以及唐人《史记正义》所说的“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冢殷虚”。  

他凭着到手的大量甲骨进行仔细研究,很快得出结论,小屯就是商代晚期最稳定、最长久的都城遗址殷墟所在,而甲骨卜辞就是殷王室之物。  

为什么殷墟的被确定如此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从汉代以来一直被提起的“殷墟”这个顶级历史地名的被确定,而且是伟大而朦胧的商代史迹的被确定。

从此,一直像神话般缥缈,因而一直被史学界“疑古派”频频否认的夏、商、周三代,开始从传说走向信史。  

1915年3月,罗振玉终于亲自来到了安阳小屯村。早上到的安阳,先入住一家叫“人和昌栈”的旅馆,吃了早饭就雇了一辆车到小屯。他一身马褂,戴着圆框眼镜,显得有点疲倦,这年他49岁。

这是中国高层学者首次出现在殷墟现场。

罗振玉已经够厉害的了,不久他身边又站起来一位更杰出的学者王国维。  

王国维比罗振玉小11岁,在青年时代就受到罗振玉的不少帮助,两人关系密切。相比之下,罗振玉对甲骨文的研究还偏重于文字释读,而到了王国维,则以甲骨文为工具来研究殷代历史了。 

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实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的《史记·殷本纪》所记的殷代世系,同时又指出了其中一些错讹。此外,他还根据甲骨文研究了殷代的典章制度。  

王国维的研究,体现了到他为止甲骨文研究的最高峰。他对甲骨文研究的介入,标志着中国最高文化良知的郑重选择。而且由于他,中国新史学从一片片甲骨中奠基了。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国维还是延续了甲骨文大师们难逃的悲惨命运,走上了自*之途。

甲骨文是谁发明的,甲骨文是谁造的(5)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事前,并无自尽的征兆。

6月2日这天,先生早起盥洗完毕,即至饭厅早餐,餐后至书房小坐。然后到达办公室,准备给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但是发觉试卷、文章未带来,便命研究院的听差从家中取来。

卷稿取来后,先生很认真地进行了评定。随后,先生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共谈下学期招生事,相谈甚久,言毕,欲借洋二元,侯给了五元钞票,先生即出办公室,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

吸完一根烟,11时左右,先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

难道,甲骨文石破天惊般出土所夹带起来的*伐之气还没有消散?  

王国维之死,不如王懿荣慷慨殉国那么壮烈,也没有刘鹗猝死新疆那么窝囊。他的死因一直不明不白,历来颇多评说。

我想,根本原因是,他负载了太重的历史文化,又面对着太陌生的时局变化。两种力量发生撞击,他正好夹在中间。这里边,甲骨文并不是把他推向死亡的直接原因,却一定在压垮他的过程中增添过重量。 

这种不可承受之重,其实也压垮了另一位甲骨文大师罗振玉。罗振玉并没有自*,却以清朝遗民的心理谋求复辟,后来还在伪满洲国任职,变成了另一种精神自戕。

1924年时,经人举荐,罗振玉被前清末代皇帝溥仪召入宫中,入值南书房。此后十几年时间里,罗振玉一直在溥仪身边鞍前马后地从事复辟大业。

因此,罗振玉的一生争议很大,尤其是他在伪满任职的经历让后世一些人称其为汉奸文人。不过无论如何,他在甲骨研究、敦煌学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为后世做出了巨大贡献。

甲骨文是谁发明的,甲骨文是谁造的(6)

甲骨文中有一种“贞人”,是商代主持占卜的史官。我觉得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都可以看成是现代“贞人”,他们寻找,他们记录,他们破读,他们“占卜”。只不过,他们的职业过于特殊,他们的命运过于蹊跷。  

在王国维自*的第二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也许,是王国维的在天之灵在偿还夙愿?

1928年,刚刚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派王国维的学生董作宾前往殷墟调查,发现那里的文物并没有挖完,那里的古迹急需要保护。

于是研究院决定,以国家学术机构的力量科学地发掘殷墟遗址。院长蔡元培还致函驻守河南的将军冯玉祥,派军人驻守小屯。  

从此开始,研究院对殷墟遗地连续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工作。董作宾,以及后来加入的具有国际学术水准的李济、梁思永等专家合力组织,使所有的发掘都保持着明确的坑位记录,并对甲骨周边的遗迹、文化层和多种器物进行系统勘察,极大地提高了殷墟发掘的学术价值。  

1936年6月12日在第13次发掘时发现了YH127甲骨窖穴,这是奇迹般的最大收获,因为这里是古代留下的一个皇家档案库。

甲骨文是谁发明的,甲骨文是谁造的(7)

后来,随着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和妇好墓的发掘,商代显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美丽,也越来越伟大了。  

由此看来,1928年似乎是个界限,甲骨文研究者不再屡遭噩运了。

但是,仍然有一项发掘记录让我读了非常吃惊,那就是在YH127这个最大的甲骨窖穴发现后装箱运至安阳火车站的时候,突然产生了奇特的气象变化。

殷墟边上的洹河居然向天喷出云气,云气变成白云,又立即变成乌云,并且很快从殷墟上空移至火车站上空,顿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倾泻在装甲骨的大木箱上。  

再明白不过,上天在为它送行,送得气势浩荡,又悲情漫漫!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