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甲骨文的发现简介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6 20:35:23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展厅中有一片最时髦的甲骨,除了本尊在展柜中亮相,还有“分身”通过全息投影方式展出,从而实现旋转、放大、随意观看的展示效果。这片甲骨是著名的大版“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曾为“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所藏。它的照片收录于罗振玉所著《殷虚书契菁华》一书的第一页,足见他对这片甲骨的重视与喜爱。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曾经说,因为卜辞完整、字口涂朱,这片甲骨也被誉为“甲骨之王”。说明牌上翻译了这片甲骨上记录的文字,一共记录了5件事儿。一次是有人侵害了田稼并掠走75人,一次是抢夺西部边境的田稼,一次是侵略商的田稼……简单总结,4天之内,商朝遭受了5次异族侵犯。专家说,这是研究商代地理、方国及军事制度的依据,可以补充《史记》不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另一甲骨刻辞可谓异常珍贵,这便是“宰丰骨匕记事刻辞”。这片兽骨呈匕首形,记录了商王的一次田猎活动。五月壬午日,商王在麦山之麓捕获了一头犀牛,宰丰因有功而受到赏赐。田猎好比当时的军事演习,是重要的仪式。宰丰为了纪念商王的恩典,便制作精美骨匕,在犀牛肋骨的一面刻两行共28字,记述经过。另一面随形雕刻兽面、蝉纹和夔龙纹饰,并嵌入了绿松石。这件骨匕的文字内容是单纯的记事刻辞,极为罕见,并且其书法风格与同时期的甲骨刻辞迥异,字迹粗壮丰腴,完全没有卜辞的镌刻感,却存有浓厚的毛笔书法意蕴,堪称殷末书法的翘楚之作。

古文字证明了殷商的存在,也为后人了解商代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今天我们研究甲骨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它来研究商朝的农业、交通、建筑、医学、艺术等。日食、月食、彩虹、流星、“大骤风”……在甲骨文中,这些自然天象都有记载。比如,“星率西”就是迄今最早的流星雨记录,意思是所有星星向西快速移动。“甲骨文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说,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中国文字协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说:“甲骨文的发现可以把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真正提到商代,即公元前14至12世纪。一个国家、一种文化,要知道自己的源头。只有了解过去和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就是为了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


自带艺术因子的审美构建


今天从甲骨文看商代文化,足以证明我国文字起源之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副研究馆员田率对甲骨文的发展脉络介绍说:“甲骨文字属于商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记的多为问卜事宜,目前已知甲骨文单字量约有4400个,已经‘破译’的约三分之一。《尚书·多士》有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说的就是当时主要记录载体——竹简。还有金文等记录方式,所以当时实际所使用的文字应该更多。中国文字的排列,初始就是自上向下直写的,这大概是因为所用竹木简册都是狭窄的长条,一条条串起来,就非下行不可。为了下行,凡是横宽的字,不能不侧着写,所以虎、马、豕、象、犬、龟、鱼等字,都作向上爬行之势,这正是文字和图画的不同之处。比较古埃及文字和东巴文的动物字,就可知它们还是图画,而甲骨文已变为符号了。”

文字起源于图画,逐渐简化为符号,用线条来表示,就成了象形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汉隶的生动流畅、魏碑的雄浑大气、唐楷的法度庄严,王羲之的飘逸端秀、颜筋柳骨的遒劲洒脱……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

“甲骨文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造字方法,是汉字发展的早期形态。”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甲骨文等古文字专家委员会委员曹锦炎说,“我们现在看甲骨文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文字体系,但在甲骨文把象形文字抽象化、线条化的过程中,本身就蕴含了艺术观念在里面。古人在书写时从象形转化到文字肯定要具备审美观念,否则有些造字就不符合规矩了,比如字形的平衡。‘余’本来甲骨文下面左右两笔是没有的,在演变的过程中,从审美的角度在下面加了两撇,这样字形就平稳了。另外,甲骨文里面经常在一个平横上面加一个短横,有些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考量的,演变到现在就成了平横上面加一点,如‘帝’‘辛’等。”同时,甲骨文还体现了古人师法自然的朴素观念。“甲骨文中有大量文字首先是根据人本身来造的,比如人的各种器官,还有一部分是人看到的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象,用一种高度概括的意象图形进行描绘。作为一个文字研究者,我更多看到的是甲骨文的结构和它所传递出来的意象的美感。”

甲骨文的这种造物观和审美思维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画。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是意象思维和线造型,并以毛笔的书写性笔墨来表达和表现。饶宗颐曾认为,汉字的特点在文字不随语言而变化,反而结合书画艺术与文学上的形文、声文的高度美化,形成了汉字这一棵枝繁叶茂、风华独绝的大树。长期以来,中国文字对于中国画思维的形成,有着直接和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可以说,中国文字道路的选择和成熟过程,决定了中国画思维的特性。中国字的绘画性首先在于选择了象形文字之路,而中国画“六法”中要求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在甲骨文中似乎也能找到对应之处。美学家宗白华也曾说“殷人用笔画抓住‘物象之本’‘物象之文’的技能”。


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甲骨文的发现简介(5)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展览现场甲骨文表情包和甲骨文吉祥话互动装置


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甲骨文的发现简介(6)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传播的猜字甲骨文游戏


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甲骨文的发现简介(7)

甲骨文衍生品


金石味,堪称是近现代中国画风格的重要发现和进展。在绘画中,金石味具体是指赵之谦、吴昌硕等开创的追求古拙的笔墨趣味。这种古拙的笔墨趣味正是来自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不是用毛笔写出来,而是用刀和硬质工具刻画出来的文字。“金石味”的影响,本质是师法古人,强筋健骨,开启了20世纪中国画奇崛、典雅的大写意雄风,涌现了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划时代的一代宗师,为千年中国画的发展再造高峰。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人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思想,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它写下了商王的梦境、孔子的思考、司马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诗宋词的风韵和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并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篇章。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书法形态,在抽象的“形”中积淀着自然万象的千姿百态,每一个形都可构成一个自足的建筑空间,每一个字都是有待书家去再创造的丰富无比的素材,这便是汉字能够发展为书法的“美的因子”,也只有汉字才能变成艺术。


“活”起来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先民通过对物象最鲜明、最富有代表性特征的概括而提炼出的象形字形,如“员”字,下面的贝实际是古代的鼎的侧视图,而上面的“口”却是俯视图。这种观察法如果放在一个平面上,就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把几个物象元素放在一起观察,就形成表意字,如祭祀的“祭”,就是人的手拿着割下来带血的肉去献祭,由手、滴血、肉和祭台构成象形字画面。这就好比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上肢解的牛、人体、刀所形成的画面。也可以看出,立体主义把不同视角的观察画在一个平面上的这种对物象的观察视角,在甲骨文造字中早有应用。

这种意象传承也使中国的文字具有了某种当代性,在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中,我们时常能看到中国艺术家以汉字为载体进行某种诉求和表达。如徐冰的《天书》、吴文达的《联合国—中国纪念碑:天坛》、碑林系列及邱志杰以文字进行的实验性研究等,他们运用文字的力量打破重塑,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甲骨文的发现简介(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