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诗特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精神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7 18:10:48

红军长征路线图

不管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所有艰难困苦,都不在红军话下。再难再苦的长途跋涉,红军都不怕,千山万水和枪林弹雨,在红军面前都是小儿科,这是“只等闲”的真正含义。

*曾说过: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自然界面前,在敌人面前,*一贯采取的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做法。开篇的首联,*这位诗词界的大家便以虚写入手,着重强调的是“战略上藐视”,红军有那种大无畏精神,有那种蔑视一切的精神,有那种战无不胜的精神。

七律长征诗特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精神(5)

弘扬长征精神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的一个特点是,基本按照长征的时间顺序进行展开,并未因艺术创作的需要而将其打乱,这是难能可贵的。

五岭是红军长征时最先征服的山脉,它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横亘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东西走向,虽然比起红军之后经过的山川相间的横断山脉来讲,无论是险峻程度还是海拔高度,五岭的环境相对而言不那么险恶,但已经完全能够让红军付出巨大代价。

红军在五岭最为凶险的就是穿越潇水、都庞岭和湘江,国民党已经猜透了红军的动向,在红军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数道封锁线,部署了数十万如狼似虎的大军,准备将红军在此一网打尽。但只会纸上谈兵的李德,明知前方是个巨大无比的口袋,却执意往里钻。而且,红军带着大量的坛坛罐罐红军,一天走不了三十里,给了敌军可趁之机。湘江一战,红军伤亡极为惨重,五万多年轻士兵将生命定格在冰冷的江山中,红军损失高达70%以上!

七律长征诗特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精神(6)

长征精神

乌蒙山则屹立于云贵两省之间,余脉的大雪山则向北延入四川境内,最高处近海拔3000米。乌蒙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大山林立,谷地深切,残丘峰林,溶蚀洼地等随处可见。红军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是1935年4月份,遵义会议已经于三个月前开毕,博古和李德在红军内的指挥权被剥夺,众望所归的*重回军事指挥核心。

红军在云贵转战期间,多次将国民党军戏耍得晕头转向。四渡赤水使敌军顾头顾不了尾,完全被*声东击西的战术搞昏了头,红军得以取得了战略主动,彻底摆脱了被敌人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

在云贵滇一带穿梭时,中央红军一面同在湘西坚持斗争的红二、六军团保持联系,要他们南下策应,同时也和在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积极互动,随时准备北渡长江进行会师,以便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赤化全四川。

七律长征诗特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精神(7)

湘江战役纪念馆

在首联中,*写了“万水千山只等闲”,那么现在在颔联中则有“五岭”和“乌蒙”与之对应。而且,将“不怕远征难”和“只等闲”在此具体化了:五岭虽然“逶迤”险峻,但对红军来说,无非是像腾起了几朵细细的浪花;而气势磅礴高耸入云的乌蒙山,也不过是颗小小的“泥丸”而已!毛诗之大气、雄浑可见一斑!

在这段的征途中,红军仅遇到了数十万占绝对优势的敌军的前后围堵,更有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但*都没有写这些,他着重描写了自然界的险恶和对红军的伤害,不过,在红军的战斗精神面前,这一切都不足挂齿,只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著名作家、《李自成》作者、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姚雪垠曾对*这两句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这两句不知诗人是如何想象的,令我拍案叫绝,我愿为这两句诗痛饮一杯!”

七律长征诗特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精神(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