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3】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白话3】
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庄公就要擂鼓进军,曹刿说:“不行。”等到齐国人擂了三通战鼓,曹刿说:“可以了。”结果,齐军大败。庄公准备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下车详细察看了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轼瞭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这才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曹刿的作战方式很新颖。在当时,打仗也是要讲究礼仪的,是要光明正大的,所谓“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双方抵达战场,要进行致师、誓师等操作。
致师就是各派猛将进行单挑。
誓师就是战前申明纪律,鼓舞士气的动员大会。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然后才是正式交战,双方鸣鼓,两军对冲,以战车对冲为主,步兵跟在战车后面。
结合这个背景,咱们来看看曹刿是咋打的。
一通鼓,齐军冲过来,鲁军不动。齐军心想,可能是人家没准备好,咱们回去再来。
二通鼓,齐军冲过来,鲁军不动。齐军心想,对面怕不是个傻子吧,咱不趁人之危,回去再来。
三通鼓,齐军冲过来,鲁军动了。齐军心想,啥啊这是,你们也不讲武德啊,怎么动了?太唐突了,这次我也没做好准备啊!先跑为上吧!
这就相当于啥?偷袭!偷袭!偷袭!在当时来看,赢的这叫一个埋汰!
然后就是追击。在当时追击其实也有规矩,不是你想咋追咋追的。
根据《司马法·仁本》记载: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翻译一下:古时候,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为了表示礼让。
曹刿又一次发挥了创新精神,小子们还想跑?别管啥礼仪啊,追吧!
齐军也没想到曹刿这个操作啊,没有防备,没有顾虑,就别追*了。
总结一下,曹刿此次作战,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吃到了“第一次”红利,所以赢得了战争。是在规则不对称的情况,侥幸取得了胜利,这是不可持续的。很快,曹刿和鲁国就会遭到反噬,吞下苦果。
【原文4】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话4】
战争已经胜利了,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这件事情,靠的是勇气。擂第一通战鼓,士气振作了起来;擂第二通战鼓,士气就开始衰落下去;擂第三通战鼓,士气就没有了。敌方士气没有了,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敌人。大国的行动是难于揣测的,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又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去了,确实是败退了,所以才追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