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余光中的母亲是江苏人,父亲的祖籍是福建泉州永春。
父亲当年在南京国民政府工作,后跟其母亲相识。
余光中的童年没有如童话般充满神奇,但也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余光中的出生日是农历九月初九,这是我国的重阳节,是一个诗和酒的日子,一个茱萸的日子。
所以余光中经常说自己是“茱萸的孩子”。
殊不知,这个“茱萸”的隐喻,笼罩了余光中的一生。
小时的余光中生得长方脸、浓眉大眼,剃了一个小平头,深得那些表姐妹们的喜爱。
聪明和机灵的余光中,那时候喜欢模仿武侠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扮角色玩游戏。
有一次,调皮的小光中想扮演“山大王”,就把母亲的一件皮大衣的狐皮领子剪了下来。
当他把这个领子围在头上,见伙伴们哈哈大笑,他开心极了。
可是,母亲见状,却气愤得要打他。可那些小姐妹却联合起来,把他藏在房间里。
等他母亲气消了,才放他出来还他“自由”。
余光中开始识字后,有一定古文功底的父亲开始教他读书,还教他如何做人和待人接物。
不过,父亲让余光中阅读的书,多半以哲思和理性为主的圣贤作品。
在年幼的余光中眼里,那些文章和书籍,不是不好,但文字不够优美,不吸引他。
上初中后,余光中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唐诗宋词和古代散文,尤其喜欢古诗词中的意境。
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的文章,都令他非常喜爱。
著名的《将进酒》《滕王阁序》《赤壁赋》等美文,不仅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他的文学修养,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有了坚实的文言文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后,余光中坚定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当一名作家。
当然,这都是后话。
余光中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在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提早结束了。
日本在南京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时,余光中的父亲提前撤离到了武汉。
当时他的母亲因为念念不忘常州的美丽风景,才躲过一劫。
余光中
后来常州也不安全了,母亲就用箩筐将九岁的余光中挑着,开始了心惊胆战的逃亡生活。
有一天,母亲带着小光中为了避开日军,逃到了一个佛寺内,没想到日军也在此安营扎寨。
躲在佛像香案下的小光中,看到外面鬼影拂拂,几个穿着大皮靴的日本兵在眼前晃来晃去。
外面还有马蹄声、喊叫声,吵吵闹闹的,令他非常害怕和恐惧。
当母亲看到几个日本兵走近香案,以为是来抓他们,就捂着儿子的嘴不敢出声。
结果发现是虚惊一场:原来日本兵在向佛爷行礼。
原来日军也怕遭到报应!
回忆起那个恐怖的夜晚,余光中始终难以忘怀。
后来他跟母亲在苏州待了一段时间后,乘船逃到了上海。
不到一个月,年幼的余光中就看到了原本诗情画意的江南,变成了满目疮痍:
遍地的难民、旷野中遍地的尸体……
初尝亡国奴的滋味,让余光中变得早熟。
这些家愁、国恨,就像绵延的火车轨道一样,长长地没有边际……
由于武汉的失守,上海的不安全,余光中又跟父母逃到了四川重庆。
当时重庆作为重要的军事后方,日军恨不能炸平它,可惜重庆巍然屹立。
余光中跟父母在山城重庆生活了七年,一直到日军投降,才离开那里。
后来又去了厦门、香港和台湾。
没想到,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范我存,也在重庆生活了七年。
也许为了纪念这种难得的缘分,两人在家里一直都用四川话进行交流。
余光中跟妻子是如何相识相恋的,他后来要出国留学,妻子同意了吗?
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几乎都是女性。
婚前是他至爱的母亲,婚后是他深爱的妻子和四个女儿。她们也很爱他、尊敬他。
余光中虽多情善感,却并不像过去的文人那样,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他跟妻子范我存相亲相爱了一辈子。
范我存是他的初恋情人,也是他永远的知己和新娘。
范我存是余光中的表妹。两人的初次见面,是在范我存的姨妈家中。
当时余光中只有17岁,表妹只有1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