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点点的夜晚
繁星点点的夜晚,为你的调色板上涂上灰与蓝。你在那夏日向外远眺,用你那双能洞悉我灵魂的双眼。
我现在想知道,你想跟我说什么。你想说,心灵多么受苦煎熬;你想说,多么想挣扎解脱,但没有人倾听,没有人听得懂,也许,此刻他们开始倾听。
现在我知道,你想跟我说什么,你想说,心灵如何受苦;你想说,如何挣扎试图解脱,人们不想听,人们仍然不想听,也许他们永远不想听。
音乐响起,内心无比宁静。
梵高是荷兰十九世纪最重要的画家。
十六世纪以前,没有“荷兰”这个国家。这个地带属于西班牙王朝的统治。西班牙当时信奉天主教。天主教与王权帝国结合,强调“君权神授”。荷兰建国非常艰辛曲折,他们在摸索中寻找到自己的社会信仰,相信自力更生。
梵高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牧师,他们的家族是虔诚的喀尔文教派信徒。喀尔文教派反对天主教的腐败奢华,压迫百姓。它认为人和上帝的沟通可以不经过教会中介。上帝会选择朴实的选民来与他交流的。
梵高从童年开始,就受这种简朴思想的影响。在他身上,对世人的爱与悲悯植根于血液之中。他最早的梦想是去矿区做一名为受苦者寻求救赎的牧师。 喀尔文宗教受苦与救赎的思想对梵高影响极大。这种信仰精神使他超出凡人,少了许多世俗的快乐,使他 的人生沉重而深刻,毕竟有那么多受苦的人活在世间,救赎的力量单薄而无力。
毕业后的梵高第一份职业是一名艺术经纪人。尽管做得不错,也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但这些并不是他要追寻的道路。他的心思被宗教信仰占据着。他先是在伦敦最贫穷的社区教学,他试图使自己的生命燃烧成一点亮光,可以给穷人以一点支持安慰。他像中世纪最苦修的僧侣,使自己完全进入基督受苦与救赎的道路上。
后来他在比利时的神学院学习,最终以传教士的身份到比利时附近的挖煤炭的社区布教。他生活在穷人中间,他立志要比穷人更穷苦。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把基督的救赎道义传送给普罗大众。但可笑的 是教会对梵高的行为大为不满。教会布教穷人要追求“美德,善良” ,但对于自身却要求体面奢靡。他们不容许看到不像牧师的牧师。 于是最深刻体会基督教义的梵高,被天天讲要“救赎”的教会驱逐了。
梵高从一开始画画,就是把目光投射在底层百姓身上。他在布道过程中,也画了不少矿工的生活画。当时的画坛崇尚的是繁复的油画技巧,梵高一开始似乎就着力摆脱这技巧性的东西。他力图表现矿工生活上的一面,注重画出他们的精神,追求质朴的原貌。因此,在他的笔下。这是一群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生活困顿陷入绝境的人,但他们苦苦挣扎着求活,在艰难穷苦中磨炼出一种如雕塑深层般的力量。他觉得要留下那份生命的庄严。
在这个阶段,他认识了一生中影响他最深的一个女人西恩。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靠出卖肉体来讨生活。梵高深刻领会基督受苦救赎的宗旨,他救赎的如此真实,他要娶她为妻,他要拯救她的灵魂。可是生活的悲苦,难堪,荒谬最终打破了他的梦想。在这之前,梵高救赎的梦里大都是底层人民,他从未正视过自己。也许是因为逃避自己才去救赎别人。救赎别人之路似乎走到尽头,在这救赎的幻灭中,他要追随另一种形式的救赎,把自己彻底燃烧起来。
一八八六年是梵高一生最关键的一年。他到了巴黎。印象派那种亮丽色彩光线驱走了他生命中所有的苦闷和绝望。梵高到巴黎后住在蒙马特区。这里聚集着许多失意的画家,他们正酝酿着一场艺术变革。这些画家关注着生命的价值,他们在共同寻找着,梦想着人类合理的生活。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他们知道“边缘”存在的意义。他们在“边缘” 生命中寻找尊严与美。前期的印象派是唯美的,乐观的,主流的。代表人物的莫奈,莫奈的画是以欢喜的心情来 赞美工业化的到来。后期印象派开始慢慢走向人性领域。比如梵高在面对工业化进程加剧时,他开始忧虑农民何去何从。有一种深刻的悲悯清醒在画中 。所以这时期,梵高的画有意安排大片的荒地,在视觉上造成一种隔离,疏远的效果。他在繁华中看到荒凉。同时他也画了很多的人物画。与以往画农民那份沉重不同,这个时期,他画了较多的小市民,小资产阶级者。这些在城市边缘生活的人都自有他们的沧桑,也自有他们善解人意的温暖。
在巴黎呆了两年,梵高到了法国南方的阿尔。阿尔时期,梵高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他的对话对象是大地,山峦,是翻飞的麦浪,是旋转的云和夜晚的星空。。梵高重新找回对大地,自然的信念。此时的风景画,他转化了西方风景中,始终以人为主题的哲学。他使“自然”超越了“人”的力量。梵高终于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救赎自己的方法。
在阿尔短短一年间,梵高的画展现了一个寂寞心灵巨大的回声。这个时期的画他不在意技巧形式,他在意的是内在心事的表现。他在阿尔的自然中,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但没有人与他分享。内在的寂寞使他用更直接的表现主义画法来表现自己的心声。
说到这里,写写后印象派。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梵高,高更,塞尚。他们都曾追随印象主义。但他们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化中,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更专注于精神性与情感的表现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著名的《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是一朵在阳光中燃烧自己的花朵,冶艳,顽强,热烈,剽悍,,使人感受到旺盛和炽热的生命力。这些画是濒临崩溃是生命最后高亢的歌声。梵高指明这些画是送给高更的。两个个性强烈而纯粹的创造者,短暂的汇合后,又各自坚持执着自己的生命形式。梵高至此后,走向纷繁的精神病患的世界。而高更将远远的逃离文明,走向原始的大溪地。
这一阶段,梵高画了许多自画像。他不断地审视自己。他的病情时好时坏,不得已住进圣雷米医院。在医院的这段日子里,他极度的苦闷焦虑,在精神的巨大痛苦中,他依靠纯粹的信仰看见了奇迹。奇迹在他病房窗口。每一个灿烂的黎明,每一个山风吹拂过麦田的清晨,每一束麦穗,每一条起伏的山峦,每一丝变幻的白云,每一晚夜晚的星辰都是生命的奇迹。 《星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很少有人不被画面中天空的繁星所震动。这是梵高与满天繁星的对话。他听到了星辰流转的声音,他听到了云书卷回旋的声音。他把宇宙的静静移动的运行转变成如此华美庄严的乐章,像最圣洁的宗教的颂歌。
在圣雷米医院待了一年。这一年他的创造极为丰富。他不在思考技巧形式,凭着内心,像一个单纯的人,在画布上挥洒他对生命的体验。他拥抱大地,麦田,阳光,草野,天上的云,风,鸟声,星空。他把一切还原到最简单的形式上。他要唱生命的挽歌。
一 八九零年七月梵高用一把*伤力不强的枪射*自己。两天后,梵高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