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来源于哪个地方,国家承认黄梅戏是安庆的吗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4-29 14:05:42

早期黄梅戏中经典剧本多讲述湖北黄梅的真人真事,此已为学者们所知悉。这里只引用1934年《申报》上《黄梅调》一文的评述,学者绍康在研究黄梅调与湖北黄梅的关系时这样说道:黄梅是鄂东与皖西接壤的一个大县,“黄梅调”就是在这个县里发源的……民间演剧大都题材浅近,用土音土语演出,举办起来又多半轻而易举。“黄梅调”也自有着这些优点。“黄梅调”的取材就有不少的“本地风光”……但“黄梅调”也的确有它独创的地方。

“黄梅调”中有许多戏确是有名的事实的搬演。这些事实多半都发生在黄梅及鄂东皖西一带,也有少数是发生在皖鄂两省别部及河南或江西的。如正戏中之“讼词记”“乌金记”及插戏中关于余老四、蔡鸣凤的事情,据说真确有其事,确有其人,确有其地。……“余老四过盖岭”,所谓盖岭是宿松和黄梅交界的一座山,是余老四从太湖回家要经过的一条路。据说余老四在太湖和张二妹“相好”,至今太湖人还认为不大名誉,太湖的某些地方还禁演这种关于余老四的戏的。由此可见“黄梅调”地方色彩的浓厚。

“黄梅调”戏词颇多采用村野俚语,简字、俗字、错字,充塞字里行间。早年流行的是一种手抄本的唱本,现在因流行颇广,皖鄂(以黄梅为中心,东至大通,西至汉口,南至武穴,北至黄麻以上。浙江于潜一带有洪杨时代安徽的移民,他们也曾把“黄梅调”带过去。)各大小城市有木刻本出现了。

黄梅戏来源于哪个地方,国家承认黄梅戏是安庆的吗(5)

绍康先生明确黄梅调发源于湖北黄梅,黄梅调的播衍与流传,是“以黄梅为中心”,并断言黄梅调取材于本地,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实黄梅戏的对外传播,先后出现三个中心,早期以湖北黄梅为中心,中期以赣东北为中心,解放后以安徽合肥为中心。

在这三个中心之外,形成一个中间层,包括景德镇、池州、宣城、安庆、黄冈和阳新等,其中安庆戏风偏弱,《安庆文史资料》指出民国时期安庆黄梅戏濒临灭绝。最外围还有一个辐射地区,即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的盱眙、淳安、邵武等。绍康提到的浙江于潜一带有黄梅戏,可能即后来命名的浙江睦剧。

绍康所举例的黄梅戏经典剧本《余老四过盖岭》,实为《於老四过界岭》,於老四即为黄梅人,“界”在黄梅话中读作“盖”(这个恰恰证明绍康当时听到的是湖北黄梅“土音土语”的黄梅戏),“界岭”也是黄梅的地名。这都证明在当时社会上,黄梅调发源于湖北黄梅已被承认,黄梅调取材于黄梅本地或以黄梅为中心的地域内的真人真事。这些都明确无疑地说明了黄梅调是湖北剧种。

黄梅戏来源于哪个地方,国家承认黄梅戏是安庆的吗(6)

另外,在民国时期,有许多文章(不少为黄博怀先生提供)明确指出黄梅戏为湖北剧种,并专门指出黄梅调(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也反映出黄梅戏命名早就在晚清时期即已完成,并非迟至1950年代(除了熟知的民国十年《宿松县志》外,如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报道《黄梅淫戏》,其实就表明已有黄梅戏之名,只是为了诋毁,才加一“淫”字)。

一些人认为的桂林栖命名黄梅戏一说,不符合历史事实,桂林栖只是根据已经存在的黄梅戏一名,为了推动安徽的黄梅戏艺术事业,定名并组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这里只列举几处过去没有被学术界提到的新史料。如清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初五日《申报》载《淫戏宜禁》:“迩来芜湖到有湖北戏班专唱黄梅调淫剧。”1917年2月10日出版的《民国日报》载:“北门外火药库旁有汪家庭、汪家兴等于夏历十一夜,邀集多人演唱黄梅戏,轰动邻右,往观者不知凡几。”1918年5月21日《时报》发表《演唱黄梅调之武剧》,报道湖北戏班在上海九亩地演唱黄梅调,而十多年后丁永泉才到九亩地演出黄梅调。1919年8月11日的《神州日报》,记载安徽宣城泾县禁止唱黄梅调,证明民国初年黄梅戏已传入皖南,并非只传入安庆。同一时期,黄梅戏也已传入池州,产生与丁永泉齐名的程积善,即“南程北丁”,这都说明湖北黄梅戏传入安徽,并非以安庆为中心,由于安庆封建保守势力大,反而需要绕道安庆,传入皖南,甚至借道江西传入浙江、江苏。

1926年4月10日,《东方杂志》第23卷第7号指出黄梅戏又一别称“花鼓戏”与“黄梅腔”,皖南黄梅腔产生于湖北黄州府。

1933年2月5日,《时事新报》发表安徽人陈载中《故乡的小戏》:“我的故乡是在皖南一角,当我在童年未踏入社会门槛以前,黄梅小戏是很流行的。相传此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流传到安徽来的。尤其是秋收以后新年休假当中……剧目以山伯访友、珍珠塔、秦雪梅等最受欢迎。”

1934年9月18日,北平《益世报》发表王泊生的文章《中国戏剧之演变与新歌剧之创造》提到“唐山有蹦蹦,黄梅有黄梅戏,罗阳有罗阳戏,扬州有扬州戏”,此黄梅为湖北黄梅,是地名,不是黄梅时节。

1935年4月6日《华北日报》发表著名戏剧研究专家马彦祥《戏剧艺术辨正》(七)一文,其中说道:“广东有广东戏,两湖有汉戏,安徽有徽戏,北京有京戏,其余小的系统,湖北有花鼓戏,唐山有蹦蹦戏,黄梅有黄梅戏,维扬有维扬戏,扬州有扬州戏,山东有五人班等。”

1935年《北洋画报》第1290期“戏剧专刊”发表雨文《谈“黄梅腔”》,开篇说道:“‘黄梅腔’为南方流行杂戏之一,起源于湖北之黄梅县,因以为名。现在普遍及于赣皖各地。”后文列举了黄梅腔的代表作如《辞店》等,正说明这个“黄梅腔”即黄梅调、黄梅戏。

1937年1月12日《益世报》发表雷的《“黄梅腔”》,开篇也说道:“吾乡盛行一种戏剧名曰:‘黄梅腔’,相传始自鄂之黄梅县故名。然黄梅女子,间有至吾乡卖唱者,所唱之调,差别甚远。惟如《蔡鸣凤辞店》《余老四反情》《山伯访友》等等,不特剧名同,情节词句,亦皆相同。则始自黄梅之说,不无可信。”雷自非湖北黄梅人,却根据亲身感受和社会通行之说,采信源自湖北黄梅之说。

1945年离石在光化出版社出版《自供》一书,其中提到“其余如湖北的花鼓戏、黄梅戏,唐山的蹦蹦戏,绍兴戏,扬州戏,宁波滩簧,山东有五人班等”。

1948年,倚虹在《小春秋晚报》发表《我国旧剧的种类》说:“湖北省:除平剧中之汉调外,尚有楚剧、黄梅腔、沔阳花鼓戏三种。”明确将黄梅腔作为湖北代表性剧种,而在列举安徽剧种时,则是“除平剧中之徽调外,尚有石牌腔、高发子、凤阳花鼓戏三种”,丝毫没有提到黄梅戏。有些安徽学者非说黄梅戏在民国时被称作皖剧,也就是安徽剧种,据查不合历史事实。

丁永泉曾经说得很清楚,他是1926年在安庆市唱黄梅戏被抓,谎称唱的“皖剧”才得以脱身,后来为了继续唱黄梅戏,就拿皖剧名称打掩护,但这掩盖不了唱黄梅戏的事实。

皖剧不能作为黄梅戏的名称来看待,“安徽皖剧团”证章的发现,恰恰验证了丁永泉的回忆,但我们更应该明白这是被迫和无奈的,以及丁永泉的本意何在,只是表达了民国时期黄梅戏艺人传唱黄梅戏的艰辛,而不是抓住“皖剧”二字,当做历史真实,大作安徽剧种的文章。

其实,黄梅戏西进汉口比东入安庆城要早,甚至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传至江苏扬州(见流沙《皖鄂采茶灯与黄梅采茶调》考证)。黄梅戏进入汉口,同样为避“黄梅淫戏”之嫌,以“楚剧”“汉剧”之名演出。

1933年3月22日,天津《益世报》戏剧与电影周刊发表著名戏剧研究专家马彦祥(署名瑰卿)《楚剧初录——汉口流行的花鼓戏》 一文(后收入1937年版阎哲吾编《地方戏剧集》),该文所谓“楚剧”,收入大量传统黄梅戏剧目,说明黄梅戏在汉口演出以楚剧为名。1930年前,汉口恒道堂书局出版的多卷本《袖珍楚剧丛新》便收录了多种传统黄梅戏剧目。汉口刻本的发现,表明黄梅戏西进汉口,一定在刻本之前就持续了多年,这比二十年代末东入安庆肯定要早。也就是说,丁永泉认为自己最早带黄梅戏入省城、入上海,都只是他的片面之词,不符合历史真相,湖北戏班早在他之前就将黄梅戏传入汉口、上海等大都市了。

黄梅戏来源于哪个地方,国家承认黄梅戏是安庆的吗(7)

从晚清至民国,大量出版物提到的黄梅淫戏、黄梅调、黄梅腔等,都是指黄梅戏,且都认为黄梅戏为湖北剧种、发源于湖北黄梅。至今没有见到一则史料认为黄梅戏是安徽剧种,发源于安庆。而且,诸多史料显示,湖北剧种黄梅戏在民国中期已经初步成熟,完成了从民间小戏走进都市剧院的发展阶段。那种认为黄梅戏靠严凤英走向上海、走向全国,才得以发展壮大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作为湖北剧种的黄梅戏,在江西、安徽、江苏、港澳台等地形成了诸多流派,其中严派实力最强,在安徽发展最好,但这不能成为构成发源地的理由。只能说明1950年代以后,黄梅戏遍地开花、流派纷呈,但“流”不能夺其“源”。

黄梅戏来源于哪个地方,国家承认黄梅戏是安庆的吗(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