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随着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的家喻户晓,一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对唱,让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能唱上几句。再之后伴随着《女驸马》的流行,黄梅戏更是迅速的走进人们的心中。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梅戏风靡全国,甚至在港台地区以及东南亚,都流行着黄梅调电影、电视剧。
如此流行的黄梅戏,它的发源地自然也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
说法最多的是湖北省黄梅县,这种说法来自汤金城在《黄梅戏艺术》1989第二期增刊上发表的《话说黄梅戏与黄梅山》一文,在这里汤金城把“黄梅”县名与“黄梅”戏名画上了等号。
汤金城的依据是黄梅县有黄梅山,并且离安庆很近,所以黄梅戏应该发源于黄梅县。然而当时由于对黄梅戏的研究不深,也没有什么关于传统文化发源地的争执,官方就认定了黄梅县为黄梅戏的发源地。
近些年随着对黄梅戏的研究加深,很多人却发现,“黄梅戏的发源地为黄梅县”这一说很不严谨,汤金城认为“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没有经过严谨的考证,就将黄梅戏的前身定为黄梅县的采茶戏。
黄梅戏最早起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一带的采茶戏是没错,但不能就这么粗略的将其定为黄梅县的采茶戏,这是对传统文化、对黄梅戏艺术的不严谨。
如果根据汤金城先生的说法,那么在安徽省怀宁县也有个黄梅山,而且黄梅戏的语言明显是怀宁的方言,跟湖北黄梅的方言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根据这一点,安徽怀宁的黄梅山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比湖北黄梅县的说法更为可靠。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怀宁县的黄梅山距离安庆市区仅有二十多公里,而湖北黄梅县的黄梅山,距离安庆市足足有一百七十多公里。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个操着湖北黄梅县口音的采茶戏,在湖北没火,居然长途跋涉到一百七十多公里外的安庆火了,而且口音还改成了安庆话,这实在是令人怀疑。
其实文艺界早就对黄梅戏的起源展开了探究,最早记载的是陆洪非先生于1985年所著的《黄梅戏源流》一书中,该书总共就发行了1700册,极其珍贵。
陆洪非先生在此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三种说法,但因为他对于学术的严谨,最终并没有下定论,而这三种说法分别是安徽怀宁的“怀宁腔”、安徽安庆黄梅季节的“黄梅调”、湖北黄梅县的“黄梅采茶调”。
尽管陆洪非先生最终没有下定论,但从他的描述中,他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前两种说法,即黄梅戏是安庆本地土生土长的戏曲,因为黄梅戏中很多剧目的戏文里,描述的都是安庆地区的一草一木,所用的语言也为安庆地区的方言。
所以黄梅戏的起源地,很有可能并不是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本身应该就在安庆。其实对这个说法有疑问的人,自己到两个地方去听一听当地的黄梅戏,就知道最正宗的黄梅戏到底在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