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父母早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后世多有猜测。贫寒,疾病。但是更有一种可能,战国时代,很多家庭都要出丁作战,这种被迫的远离,造成子女和父母的分离。而在他乡的他无能回乡,无能赡养父母,就像父母的生命本来可以延续,就像瓶子里只要打满水就可以,但是他的处境,是远水延续不了父母的生命,这是做子女的耻辱,他的父母憔悴辛苦,无人照料而死亡。
他在他乡的南山,失魂落魄,痛哭流涕。
古人的思乡,是有着深刻的亲情联系的。
温馨的母爱,成就孩子快乐依恋的童年,也成为一生的动力和财富。
而他这里缅怀父母养育他的艰辛和温馨,相信他的一生也会如他父母一样,对子女深爱,不求回报。
这首诗的美,在于那幼年时候的细节。对于母爱的发自内心的细腻地描绘。
抱娘蒿茂盛的季节,恰恰是早夏,对于母亲的爱,古今中外,有着季节的感应,草木旺盛的五月,宁不思亲?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经 《凯风 》
上文说到抱娘蒿茂盛的季节,是早夏,对于母亲的爱,有着季节的感应,草木旺盛的五月,感怀母亲。
那么诗经还有一首专门歌咏母亲的诗歌,也恰恰是早夏。
凯风就是指的南风,早夏的风,从南方吹来,吹动着枣树的小苗。
枣树的小苗在生长,做母亲的是如此辛劳。
早夏的风从南方吹来,吹动着枣树的树干,母亲是这样的善良,只是我们如小树苗,还没有成材。
在暴烈的太阳下,有冰凉的泉水,只是我们如同没有长大的枣树,根本不能去汲水来回报母亲。
母亲有我们七个孩子,母亲实在是辛苦。
看着树上的黄鹂,此时清脆鸣叫,仿佛歌颂着这蓬勃的夏季。
可是母亲有七个孩子,孩子们却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这首诗的直觉,就是儿多母苦。夏天来了,七个孩子如同枣树的树苗,泉水太远,何以灌溉这些急于生长的树苗?
父亲在这首诗里缺席,是什么原因不清楚。这个母亲在黄鹂婉转的季节,看着树苗和七个孩子发愁,她还是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去远方找水。
这是孩子中一个大孩子的焦虑吗?看着母亲无能为力,恨着自己不能早些长大,还是同情这位母亲的母亲同龄人,为母亲的命运伤感?
有孩子七个,没有一个可以宽慰助力母亲。
这首诗的解读,历来不同。明明是一首同情母亲,赞美母亲辛劳的诗,在汉朝的《毛诗序》里,强调男尊女卑,说成是七个孝子,因为母亲不安于室,想再嫁,而发出的成全母亲的诗歌。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而在宋朝朱熹,则更丑化了母亲,说是古代卫国,女子辗转出嫁,七个子女委婉说以自己不能赡养母亲,而实际是将罪过堆积到母亲头上,真是可笑。
倒是近代闻一多,说了直话,母亲这样劳苦,孩子们的父亲缺席,这是在讽刺孩子的父亲不尽职责。
那么回到民歌本身,这首诗其实是表达对母亲的辛苦,同情和哀伤的。
没有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生产力低下的先秦时代,一个母亲养着七个孩子,却要操心孩子的吃喝,枣树太多,泉水太远,这位母亲不管是何种原因,看不到身边男人的得力帮助,她发愁看着七个孩子,艰辛与奔波觅食,森林的美好,黄鹂的婉转都和她无缘。
孩子天真地围绕在母亲旁边,她有时间和心情去沉醉在孩子的互动当中吗?
她要去找泉水,找到孩子生存的食品。这些孩子太小,何以安慰母亲?
七个孩子的成长和将来,都是母亲要操心忧患的事,她怎么不忧愁?
那么退一万步说,这些孩子不是同一个父亲,那么造成这种艰难现状的,是母亲吗?母亲尚且为了孩子的成长愁眉不展,何以那些道学士,解读为母亲的罪过?真是欲求之罪,何患无辞!
我看到的就是这个母亲一直在生存的绝境里,就算她对命运有微言,又有何过?
这些夭夭的小枣树,这些嗷嗷张嘴的孩子们,哪个不是母亲的压力?她是不愿意离开,还是锁在了困局里,都值得商榷思考。
这么多孩子的母亲,如果她尚有一点点如同夏天的青春,也消耗在无尽的对子女生存的付出吧。
这首诗,今天读来,是个明白人,都知道七子之母,会承担人生多么大的艰难和艰辛。
我希望这是其中一个孩子深切的歌颂和吟咏,希望自己快些长大,回报母亲的辛劳。
而很多现象从古到今都有,孩子越多,可能家庭矛盾越多,而造成最终父母无子女真诚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