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匍匐俑,唐代,陶器,高3.9厘米,长13.7厘米,宽7.7厘米。洛阳偃师关窑村唐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黄釉匍匐俑
该俑于1974年出土于洛阳偃师山化乡关窑唐墓。俑的釉色、胎质、烧造工艺等作简单描述,然后再说造型:该俑两腿卷曲于小腹两侧,作匍匐状,双手抱于头顶。头与身体四肢均触地。造型逼真,惟妙惟肖,表现出一幅奴仆对主人毕恭毕敬,唯命是从的奴才相,真实再现了《周礼》九拜中最高等级“稽首”的拜仪,也是佛教中“五体投地”拜礼的实物见证。
关窑村唐墓出土器物很多,除了这件黄釉匍匐俑外,还有三彩载物骆驼、三彩牛车等,均为唐代文物中的精品之作,而此匍匐俑在造型上最为罕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俑是经科学发掘出土的,位置无发生大的移动,为研究确定这类俑在墓葬中的位置、作用及文化内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周礼》及古代拜礼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考古价值。
比较研究匍匐俑是古代墓葬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随葬品。匍匐俑之名是根据其造型特征的形象称呼,泛指躯体贴地做匍匐状的俑像。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各地、不同时代出土的匍匐俑在造型上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反映出匍匐俑的作用和功能方面有所变化。
纵览各地出土的不同时代的匍匐俑。其造型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偃师关窑唐墓出土的这件黄釉匍匐俑为代表。这类俑主要出现于唐墓中,主要作用是反映古代繁缛的拜礼,应该称之为跪拜俑。这类俑反映的也并非均是稽首之最高规格的拜仪,也有其他等级的拜礼。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女跪拜俑。该俑长26.5厘米,头梳高髻前倾,鬓发作尖状。右眼微眯,大耳有轮。上身着长窄袖衫,袖著地,两手均隐于袖内。下着长裙曳地,裙腰高束。低头,双膝、双手均著地,头与腰基本在一水平线上,作跪拜状。据学者研究,该俑表现的是《周礼》九拜中的第九种“肃拜”。这种拜礼是最轻的,是适合唐代妇人“妇初见舅姑”、“宫人于君后”等少数场合的拜礼。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女跪拜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收藏有反映“空首”拜仪的跪拜俑。关于空首拜,郑玄注曰:“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贾公彦疏曰:“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谓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许嘉璐先生将空首的拜仪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屈膝跪地,稽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第二步,“然后手至地”。第三步,“接着俯头至手”。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戴幞头男跪拜俑,屈膝趴于地上,双手稽于胸前。其形象正好就是许嘉璐描述的行空首礼的第一步。
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男跪拜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男跪拜俑。长69、宽46.5、高29.3厘米,1952年咸阳底张湾唐墓出土。头戴高冠,冠上有贯笄之穴。身穿交袵阔袖袍衫,腰系宽带,袍下摆有缘饰。俑作跪拜状,两膝着地,两肘亦着地,两手(左右压右手)拱至地,头略低。彩绘大部分已脱落。对照许嘉璐先生关于空首礼的解释,该俑表现的是古代空首拜的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