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自从阿炳染上了鸦片之后,继而又导致了双目失明,没有办法再参加各种法事活动的阿炳不得不到街头卖艺来维持生计。
后来,阿炳经人介绍和农村寡妇董催弟结婚,两个人相依为命。董催弟比较清瘦,朴实善良,常常穿着一件缝着补丁的大褂。
阿炳的妻子董催弟
阿炳在卖艺的时候很少坐着演奏,多数是手持二胡沿街边走边拉,不拉奏的时候就将手搭在妻子肩头,两个人缓缓而行。
阿炳几乎每天上街卖艺,他是纯粹靠技艺来维持生活,从来没有向人们做出乞讨和可怜的样子。人家给他的报酬他不道谢,也不会嫌少。有时候人家让他表演,即使不给钱,他也一样很高兴地完成拉奏。
据说阿炳的乐器有一个特点,非常的破旧,在琴弦处有的地方甚至打了结,就是这样一件乐器在他手里还是能够拉奏出美妙的旋律出来。
那时候有好多人把阿炳拉奏的《二泉映月》叫作关门音乐,也有人叫作催眠曲,就是每天晚上人们一定要听了这个曲子以后才能够睡觉。
在传媒业还不发达的当时,无锡本地人非常喜爱听阿炳的音乐,但更加喜爱的有点偏向于阿炳的说唱新闻,这也是最说明阿炳性格的部分。人们喜爱阿炳的为人,如同喜爱阿炳的作品一样。
在卖艺的那些岁月里,阿炳从来没有登上过真正的舞台,除了走街串巷演奏音乐,就是站在由沿途店铺提供的小板凳上说唱新闻。
距离录音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阿炳的身体状况却一天不如一天。
位于阿炳故居旁不到200米的大明钟,多年以来它一直忠实地记录着时间的步伐。
1950年9月2日晚上7点半,在离大明钟不远的三圣格,就要为阿炳录音了。
一切就绪,开始录音的时候阿炳有点好奇,就问杨荫浏教授:“杨先生这录音是怎么一回事呢?”杨教授说:“你归你先拉!”阿炳说:“好的。”
录音机放在桌子上,曹安和先生就管录音机。杨教授说:“1、2、3,阿炳可以开始了!”阿炳拿起胡琴上去两下就调好了弦,马上就开始6-5-6-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