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尼尔·卡尼曼发现锚定效应很多年之后,有几个德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指,如果我们之前受过某一刺激的影响,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就会变得更容易。
比如我们看到“0度”,立刻就会启动大脑中关于冰雪、寒冷等“冬天”的想象。这时如果让我们回答:你认为德国年平均气温是多少度?最容易跑到脑海里的就是刚才想过的“冬天”,于是回答就会更偏向于较低的气温。
也就是说,作为人类,我们天生特别容易受之前某一刺激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后续的行为。
锚定效应,就是启动效应的一种体现,也被称为“人类难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应之一”。(其它九个心理效应也会在后续一一给大家展示。)
既然人人都会受影响,那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怎么和它共处,甚至使用它呢?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投票吗?
选择a“别人都赚6万,我赚7万”的小伙伴,锚定点是“别人”:我比别人赚的多,幸福感会更高。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这个心态。
选择b呢,“我赚8万,别人都赚9万”,锚定点则是“自己”:我比自己之前多赚1万。
由此可见,锚点不同,想法和行为就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设锚、改锚或移锚的方式来达到影响行为的目的。
1. 设锚 改锚,提升个人成长效率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或者被互联网上的信息冲击,什么95后年赚几百万,00后买车买房等等,进而产生焦虑,甚至心态崩塌。
如果这种焦虑已经影响你的生活,那就要考虑一下“换锚”,不要锚定那些成功人士,而是把昨天的自己当锚点,按照自己的节奏进步。
也有相反的情况,有些小伙伴想要更加上进,却又动力不足。
比如,在机关单位上班,当你跟那些每天混日子的朋友说,你打算一年之后收入翻倍。他们可能会说:“你这么努力...... 你想上天吗?!”顷刻间打消你的动力。
更换一下锚点会怎么样呢?如果你在我们的认知群里这么说,那你可能会收到这样的鼓励:很好啊!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新领域呢?每天学习一小时很正常啊。试试看通勤路上也可以抓紧时间;试试看把我们学到的内容再实践实践。
立刻让你动力十足!
想进步,就去和那些每天都在进步的人在一起。
总之,根据目标,选好自己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