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情绪不好,就会寻找发泄的途径。
因此,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相比,更具传染性。
《墨菲定律》中提到,“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情绪传染:
一位父亲,因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而心烦气燥。
回到家,他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大动肝火,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觉得不服、委屈,转身把气撒到了家里的猫身上,狠狠地踹了猫一脚。
猫一溜烟逃出家门,跑到了路上。
正巧一辆卡车经过,司机来不及避让,撞到了旁边正在玩耍的小孩,酿成了事故。
踢猫效应告诉我们,坏情绪的传染,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
随意地发泄,会导致恶性循环。
而防止“踢猫效应”最好的方法,不是压抑情绪,而是管理情绪。
脾气上头的时候,让自己冷静三分钟、去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
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避免成为“踢猫”的发起者和传递者。
所谓安慰剂效应,顾名思义指的是病人自以为服下了药物,觉得病症减轻了。
1955年毕阙博士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某次战役之后,镇痛剂已耗尽,但还有很多伤员十分痛苦,叫嚷着要打镇痛剂。
无奈之下,护士只能给他们注射生理盐水,并告诉他们说这是强力镇痛剂。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注射完盐水后,伤兵真的开始感到疼痛减轻了。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写道:
安慰剂效应在根本上,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
不要小看积极暗示的力量,面对难以克服的困境,乐观的心态,是一剂良药。
欧.亨利曾写过一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讲的就是积极心态的力量。
一个叫琼西的女子得了重病,医生告诉她治愈的希望十分渺茫。
躺在病床上,她经常数窗外枯藤上所剩无几的叶子。
并确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自己就该去了。
但奇怪的是,树上最后的那片叶子,竟怎么也不肯落下。
琼西受此鼓舞,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在医生的帮助下,她最终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
这时她才知道,其实藤上的树叶早就落光了,那片不落的树叶,是朋友在得知她的悲观想法后,拜托一位老画家画出来的。
《墨菲定理》中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生活本就是光明与黑暗交织,当我们身处黑暗中时,一定要相信光会到来。
人们常说,怕什么来什么。
对应到心理学,这个现象就是“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一个表演高空走钢索的艺术家,从业多年,从未出过事故。
73岁那年他决定退休,并举办了一场告别演出。
上场前,因为太看重这场演出,他不断提醒自己说: 千万不能失误,不能失败!
过度的紧张,使他竟在一个简单的动作中失误,不慎从高空坠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惨剧发生后他的妻子说:
“我就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念叨。
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人的压力,往往来自于太看重得失与结果。
用心苦读,越是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越容易发挥失常;
精心准备,越是想在面试中表现出色,越容易大脑一片空白……
患得患失,是一种精神内耗。
瞻前顾后,会举步难行;过分在意,注定心力交瘁。
弘一法师有一句话:
“人生在世,心宽一寸,路宽一丈,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当我们放下得失,着眼当下,心态顺了,工作和生活自然也就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