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医院 中药师 张丽
《神本草经》中记载的蜈松、地龙、水蛭、土鳖虫、斑蝥等仍为常用的虫类,虫类药性通常比较峻猛,人多畏之,但若能善加运用,可以攻克许多顽症痼疾,非草木之辈可比。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此类中药?在此,我们就五种常用的有毒虫类中药一一探讨。
全 蝎全蝎属于节肢动物蛛形纲蝎目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全体。味辛而咸,性平,有毒。有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效。
主治:全蝎主要活性成分蝎毒素,除具有抗惊厥、抗癫痫和镇痛镇静作用外,凡一切抽搐痉挛之症,如小儿惊风、破伤风、癫痫等为必用之品。也用于坐骨神经痛、偏头痛、荨麻疹、百日咳、腮腺炎、小儿厌食症、化脓性中耳炎、淋巴结核、烧伤、肛门周围炎、乳腺疾病、骨关节结核等病症治疗。
用法:本品内服,煎汤2~5g,研末入丸、散,每次0.5~1g。外用适量,研末掺、熬膏或油浸涂敷。
毒性:蝎毒是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其与蛇毒相似,是一种神经毒素,对哺乳动物呼吸中枢有麻醉作用,对心脏、血管、小肠、膀胱、骨骼肌均有兴奋作用。人误服全蝎超过30g(散剂吞服超过20g),皆可引中毒反应,中毒潜伏期1-4小时。
中毒症状:头痛,头昏,流涎,全身不适,肌肉痛,四肢强直性痉挛,血压升高,心悸,心慌,出汗,小便涩痛不利,烦躁不安,胃肠出血,呼吸加快,严重者血压突然下降,呼吸困难,发绀,昏迷,最后多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除此之外,全蝎对胎儿还有致畸的作用。
蜈 蚣蜈蚣为唇足目蜈蚣科少棘巨蜈蚣干燥体,辛、温、有毒、性猛力强,疗效远超其他平性中药,性味辛温,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
主治:蜈蚣在治疗疔疮痈疽、半身不遂及小儿急慢惊风等疾病方面具显著疗效。蜈蚣主要成分为蜈蚣毒、小分子成分(喹啉、胺类和羧酸等)、气味成分(萜类和醛酮类等)及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蜈蚣具显著抗肿瘤、抗凝、抗心肌缺血、镇痛、抗炎与抗菌药理作用,还具抗惊厥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活性。
用法:内服入煎剂2-5g,研末吞服每次0.6-1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可研末用或油浸涂敷患处。
毒性:毒性蜈蚣含有类似蜂毒的毒性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可引起溶血作用及过敏反应,大剂量可使心肌麻痹,并抑制呼吸中枢。
中毒症状:应用蜈蚣制剂常用量治疗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昏、头胀、颜面潮红等。用量达15-30g,则可引起中毒,中毒潜伏期约30分钟至4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不省人事,心跳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有溶血者,可见酱油色尿及溶血性贫血症状。出现过敏反应者,可见全身过敏性皮疹、瘙痒,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地 龙地龙属于蠕形动物环冲虫纲蚯蚓科,以白颈老蚯蚓的全体供药用。
主治:地龙咸寒体滑,下行降泄,性寒则解诸热疾,下行则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治哮喘咳嗽、高热惊厥、抽搐、烦躁、半身不遂、关节痹痛、热结尿闭、石淋等症都有很好的效果。
用法:内服入煎剂5-15g,鲜品10-20g,入丸、散剂或研粉吞服,每次可用1-2g,外用适量,捣烂,浸液或研末调敷。
毒性:地龙的含毒成分为蚯蚓毒素,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和溶血作用。中毒量为60-120g,中毒潜伏期约3-6小时。
中毒症状:中毒后口唇、鼻腔发痒,脸色苍白,头痛,头昏,大汗淋漓,血压先升高,以后突然降低,腹痛,胃肠道有时有出血现象,心悸,心慌,呼吸困难,脉较弱,发生休克。
水 蛭水蛭属于水蛭科动物蚂蟥的干燥全体,性平,味苦咸。其功效可以破血、逐瘀、通经,兼利水道消痰饮,主中风。
主治: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妇科病、眼科病等有瘀血征象者。对于肝脾肿大、手术后肠粘连、宫外孕包块、乳癖等有形徵瘕,水蛭确有消徵攻坚之力。水蛭还含有肝素,抗血栓素及组织胺样物质,也有抗凝、扩张血管作用。水蛭的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作用强于虻虫、桃仁、红花等。
用法:本品内服入煎剂1.5-3g;或为末冲服、装胶囊内吞服,每次0.3-0.6g,外用活水蛭置病处吮吸,或浸液滴。
毒性:活水蛭吸血可危害人体,水蛭药用过量可致中毒,中毒量为15-30g,中毒潜伏期约1-4小时。
中毒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子宫出血,严重时,能够引起胃肠出血、剧烈腹痛、血尿、昏迷等,致死原因为呼吸和循环衰竭。
斑 蝥斑蝥为鞘翅目芫青科昆虫,有破血消徵,攻毒蚀疮,发泡冷灸的作用。
主治:斑蝥外用可使皮肤起泡,称为“冷灸”,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风湿痛、面瘫、疟疾、各种神经痛、斑秃、瘰疬赘疣、痈疽不溃等均有较好的效果。本品内服毒性极大,故较少应用,多用于癌症及肝炎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用法:本品外用,研末敷贴,发泡,或用酒、醋浸涂,不宜大面积应用。内用多入丸、散,少入煎剂,每服0.05-1g,炮制后用。
毒性:斑蝥素是一种刺激性极强的药物,人斑蝥中毒量约为0.6-1g,致死量约为1.5-3g,斑蝥素的致死量约为30mg。
中毒症状:外用可使局部充血,起水泡,大面积使用时,毒素吸收后亦可引起全身中毒。
口服中毒者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咽喉、食道及胃有灼痛感,口腔及舌部起水泡,口干口麻,吞咽困难,恶心呕吐,流涎,剧烈腹痛,腹泻。
泌尿系统症状:
如腰痛、双侧肾区有明显叩击痛,并有尿频、尿道烧灼感和排尿困难,尿内可有红细胞、蛋白,或出现肉眼血尿、尿少、尿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痛,头晕,口唇及四肢麻木,多汗,瞳孔散大,视物不清,抽搐等。
循环系统症状:
如血压增高,心律不齐,周围循环衰竭等,恢复期可有心率减慢。
造血系统症状:
可见骨髓刺激症状,外周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白细胞增多。
生殖系统症状:
如男子可见阴茎*,女性流产、子宫出血;严重者发生高热、寒战、脉速、谵语、惊厥,常因昏迷、虚脱、心脏和呼吸抑制而导致死亡,如能恢复,偶可遗留慢性肾炎症状。
审稿专家: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中药师 王玉清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