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在山西广为流布,乘着歌声的翅膀,《茉莉花》也来到了中原大地。
在河南省新密市有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超化吹歌”,记谱方式与五台佛乐均为工尺谱,配器也大同小异。“超化吹歌”据载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先是在佛家寺院中吹打,到明代之后流传民间,至今保留很多古典寺庙音乐如《五圣佛》《三尺佛》等,还有《传令》《青河令》《状元游街》等传统民间曲调。
令人惊喜的是,《茉莉花》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双叠翠》,这是由于第一句双叠,更有可能是当地人并不了解茉莉花,所以换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子体民歌与当地融合,体现出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以及语言习惯也是常情。后来,《双叠翠》成为中州戏曲(豫剧、曲剧)的曲牌,至今传唱了五百多年。
有人推想,随着五台山僧人云游四方,《茉莉花》终于传唱大江南北。个人认为,在晋之后的士人南渡潮中,带着《茉莉花》来到江南,也许是正解。
但我们开篇曾提到,慧远大师当过护花使者,这位山西籍的大师正是在战乱中从北向南,最后驻锡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笔者未能找到古籍记载。试想,慧远大师长期在山西修行传法,四十多岁才南下,会唱《茉莉花》不足奇,传唱到庐山也不足怪,但大师应该是众多传唱僧人中的一个吧。
慧远大师的功德还在于为广明教义,他在梵呗音声中开创了诵唱形式,将佛曲和民间音乐进行融合,增加佛事音声的世俗性,使信众也可以诵唱佛曲。
接下来我们要说《茉莉花》的后传。
佛曲进入民间,在中原地区演变为《双叠翠》,后来又被改编为《鲜花调》,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故事,又叫《张生戏莺莺》,这又与山西民歌有了呼应。此曲流行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明代散曲家刘效祖编撰的《词脔》中收有此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