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被誉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发展的实质即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2.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阶段 | 年龄 | 特 征 |
感知运动阶段 | 0-2岁 | 1.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3.主体与客体的分化;4.因果关系初步形成。 |
前运算阶段 | 2-7岁 | 1.“万灵论”;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4.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
具体运算阶段 | 7-11岁 |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2.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思维。 |
形式运算阶段 | 11、12岁以后 |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3.抽象逻辑思维。 |
(二)皮亚杰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儿童认知的发展而变化的,他将儿童游戏分为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类。
1.感知运动游戏:感知运动游戏又称为感觉机能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一般发生在0~2岁这一阶段。儿童在游戏中反复练习感知觉和动作,是游戏的最初形式。其基本功能是对新习得的、还来不及巩固的动作进行练习。儿童从身体活动和动作中获得快乐。
2.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象征性游戏与想象游戏、假装游戏或表演游戏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3.结构性游戏:结构性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指儿童运用积木、金属材料、泥、沙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从而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4.规则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一定规则从事的游戏。规则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
(三)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1.他律性道德(大约5~10岁)
“他律”指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他律性道德”表明,这个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由权威人士传下来的(神、父母和教师),是一个永久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是需要严格遵守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两个因素限制了儿童的道德理解:①成人的权利;②认知的不成熟。
2.自律性道德(大约10岁以后)
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可逆性的出现,与同龄人的交流愈加频繁,这就促使孩子的道德判断过渡到了自律性道德阶段,也就是按自身内在的标准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