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主要类型的防弹掩体被称为“高地堡”),以区别于地下类型。目的是为大约5%的城市人口提供地堡保护,通常是那些在政府和工业部门的关键位置,以及政府和工业设施附近的人。战前对掩体设计的研究检查了地下掩体和地面掩体,结论是建造地面掩体比建造地下掩体更经济,更大的掩体更经济。例如,500人的典型设计需要每人3立方米的混凝土,而4000人的设计只需要1.8立方米。地堡计划遭到了一些德国空军高级技术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最好是分散有限的建设资源,为所有平民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而不是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地方。地堡最早的形式是塔楼,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们主要用于工业用地,而这种布局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它不会占用大量的用地面积。它特别适合于现有的铁路调车场、船坞和工厂,因为这些地方的空间已经很紧张了。塔的锥形帽是设计来转移任何炸弹的影响,假设炸弹会从陡峭的屋顶滑下来,落到塔的底部,塔更厚,更好地准备吸收炸弹的爆炸。
虽然塔堡是最早和最独特的空袭掩体,更传统的矩形碉堡设计占主导地位,在战争年代的城市地区。矩形掩体更简单,建造成本更低。1940年的基本要求是屋顶保护至少1.4米的钢筋混凝土屋顶和至少1.1米的侧壁,足够的对抗当时常见的250公斤炸弹。由于钢材价格昂贵,人们通过混凝土浇筑均匀分布钢筋建设掩体,在1940年后期,一种新技术被采用在一些掩体中,使用螺旋钢垫减少了用于加固的钢的数量,但是建造起来有点复杂。最终,这两种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布伦瑞克开发的钢筋,传统的300千克每立方米新方法只有30公斤(66磅)。地堡的三个基本建筑层次因屋顶和墙壁的厚度而不同,A级保护的对象是1500 - 3000人的大型避难所(3米),B级保护的对象是300- 1500人的大型避难所(2.5米)和C级保护的对象是300人以下的小型掩体(2米),设计还根据建筑物的大小进行了调整,通常是由当地的建筑公司详细制定的。
20世纪30年代早期,私人公司为工厂的保安人员开发了保护亭,通常是用钢建造的,因此提供了防弹保护。在战争早期,由于其在军事和民防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们开始引起政府的注意。最常见的防空应用是作为消防管理员的避难所。德国防空部门指派了消防管理员来指挥空袭中平民躲进防空洞,消防部门需要在城市周围的观察员提供关于火灾或其他问题的信息:虽然早期通常是钢结构,但越来越多地由混凝土制成。混凝土比钢具有更好的隔热性能,成千上万的这样的小避难所主要用于消防管理员,但它们继续用于工业警卫、铁路警卫、集中营和宪兵的其他安全应用。在被占领的欧洲变得无处不在,经常被用作德国基地和军事设施附近的岗哨。当盟军在1944- 1945年到达德国领土时,这些小阵地经常被用作临时的战术防御点。
二:军用防空设施,更巨型的大楼
大型的地下防空掩体由于造价高昂,它们主要建在政治和军事总部。最著名的深地堡是元首地堡,建在柏林的总理府大楼,希特勒对英国皇家空军对柏林的第一次空袭非常愤怒,他下令在柏林根据自己的草图建造大型高射炮塔。这个项目始于1940年9月,虽然被称为高射炮塔(高射炮塔),但它们实际上是大型的防空掩体,也是保护珍贵的博物馆文物和公共文件的一种手段,顶部装有高射炮。希特勒把双塔设想成提醒德国公民的一种方式,柏林高射炮塔是希特勒建筑狂热的象征。这是德国建造的最大规模的防御建筑,设计风格是希特勒所钟爱的新浪漫主义风格,任何多余的空间都可以用作公共防空洞。所提议的结构的庞大规模提出了令人生畏的设计问题。尽管柏林第一座塔楼的建造名义上是在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设计的,但实际上,设计工作是由他的一位下属弗里德里希·塔姆斯教授承担的。他在1940年10月完成了初步设计和模型,1941年3月完成了详细的图纸,供希特勒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