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射炮塔有两种,一种是安装高射炮的基本 (G-Turm),另一种是配套的(L-Turm),带有相关的火控雷达。最初的计划是在柏林部署6对,但两座塔之间的间距问题最终将柏林的部署限制在3对。有人计划把国会大厦改造成高射炮塔,但这个计划最终被放弃了。高射炮塔的主要武器是四套128毫米的双管高射炮。然而,第一批高塔装备有四门单管105毫米高射炮,在1942年9月进入系列生产后,被128毫米高射炮40所取代。辅助炮装备有20毫米和37毫米自动火炮。在第一个建成高射炮塔后,柏林又有两座高射炮基地开工建设,一座是1941年10月完工的弗里德里希海因区,另一座是1942年4月完工的洪堡塞因区,I被用来收藏德皇威廉博物馆的珍宝。第四个建筑群建在德国汉堡的海利格斯特费尔德地区,其建筑模式与柏林塔相同
隧道有时用于防空掩体,它们是专门为这一功能而建造的,但大多数空袭隧道是现有的铁路和采矿隧道,它们适应了这一功能,而不是专门建造的。防弹掩体的组合因地区而异,但在被严重轰炸的莱茵河北部地区,76.5%是地面掩体,11.8%是地下掩体,11.7%是隧道掩体,除民用防空洞外,还平行建设了各种军用防空洞。1940年至1941年期间,因为海军基地极易受到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的攻击,德军开发了T-750型标准的空袭掩体,可容纳750名士兵,是港口城市最著名的掩体类型之一。从1941年起德军在法国、挪威和德国的港口建造u型潜艇的掩体,极厚钢筋混凝土屋顶几乎不受轰炸机的攻击。德国空军并没有像在被占领的欧洲那样加强其在德国的空军基地。德国空军在法国、低地国家和斯堪的那维亚的空军基地经常有许多小掩体和碉堡来防御空降兵的攻击。德国的一些机场加强了指挥所的掩体,但总的来说,重点是功能性建筑,而不是防御工程。加固的飞机掩体并不常见。
三:工厂防空设施,巨无霸大楼
1943年秋,美军发起空中战役,目的是利用日光轰炸机的精确攻击打击德国飞机制造厂,削弱其战斗力。到1944年1月2日,扩大后的美国战略空军对德国飞机组装厂发动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袭击。尽管这些袭击并没有阻止德国飞机的生产,但它造成的破坏让柏林非常担忧。德国的兵工厂直到1944年才采取了一些被动的防御措施如伪装、设置诱饵目标和建立德国空军烟雾分遣队,1944年4月,施佩尔下令开始一项工厂防御计划,作为临时的权宜之计,直到弥散程序是有效的。主要的机床周围都竖起了防爆墙,以防附近发生炸弹爆炸。国防部后来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早期对没有防爆墙的工厂的突击检查导致了47%的机床损坏,而一旦安装了防爆墙,这一比例降低到13.5%。飞机制造厂至少有四个分散的途径:分散到德国和被占领的欧洲的较小的制造厂;在林区进行临时装配工作;地下的洞穴、矿井和铁路隧道;或者是定制的地下工厂。
为了充分扩展隧道,建造地下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作,大部分的挖掘工作是由囚犯完成的,施佩尔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在德国寻找合适的隧道和洞穴。特别是在德国和被占领土的旧地下城市地点,由于湿度和通风问题,许多飞机工厂不愿使用隧道和矿井,但随好盟军对该行业的轰炸持续,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将设施移至地下。成功地分散了德国航空业,以降低其遭受轰炸袭击的脆弱性,但分散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工厂的分散使该行业更容易受到运输网络中断的影响,因为子组件必须通过铁路或运河运输到其他地点,而在战争后期,盟军对运输网络的攻击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弥散稀释了行业内的监督和技术人才,导致战争后期飞机质量迅速下降,严重影响了飞机的实战效用。由于机械故障造成的飞机损失惊人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