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四个理论流派,社会学三大学派

首页 > 游戏 > 作者:YD1662024-01-17 12:15:30

为什么要进行理论的梳理?因为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是具有一个公认的理论传统的。通过理论,我们可以对有关社会世界的种种内容作出总结性的概括。但是相较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社会学的理论传统却称不上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它被分化成许多专业化了的兴趣关注点,而这些关注点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练习在一起。具体而言,社会学的理论始终存在着一些特有的二元对立:行动和结构、物质论和观念论、个体论和整体论,理性工具论和沟通论,以及价值中立和价值相关。由这些二元对立的方面出发,衍生出了不同的理论脉络。而本次课的任务就是给大家勾勒出不同理论传统的路线图,给大家在复习迷宫一般的理论脉络时理出一个简明的头绪。

社会学四个理论流派,社会学三大学派(1)

图表来自沃特斯的《现代社会学理论》,他在亚历山大详尽阐述的理论图示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得到。这个简明的理论图示将复杂的理论体系做出了两种区分,并且将他们相互交叉,得到理论建构的四种类型。

左边的个体论和整体论是理论说明的角度,上方的主观和微观是理论构成要素的性质。与第一种区分有关的是,理论家相信属于组成社会世界的要素的那些东西就是构成社会世界的那些要素。对于这种要素,理论家们有分成了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组成社会世界的是出自思想着、行动着的主体创造、解释、意义及观点(主观的),另一种是认为人类处境的特征就是处在一套不可改变的共有约束之下,没有教会做出选择或表达意图(客观的)。

这里的主客观之分实际是理论家在建构自身理论的时候,一种侧重取向,主观强调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在他们的行动生成的物质、文化体系以及蕴含在这些物质、文化产品中的意义,内涵。而客观实际是理论家将人的行动视作是被制约的存在,人不在具有能动性,而是受到约束的,而根据约束的面向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这里我们就涉及到,个体论和整体论,个体论和整体论,具体地讲,个体论是指社会世界可以化约到具体的社会行动者的特征,通过将行动者的共同特征总结起来,即可对社会世界作出妥当的解释。而整体论指没有将社会世界化约为个体行动的集合,而是将认为对社会世界的解释,只能从整体的社会结构之中去寻找解答的源头,简答地说,个体论和整体论就是看对社会世界、社会现实的解答能不能还原到个体身上,还原论认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的产物,只有回到对具体的行动者行动的意义和动机的探查之中,才能解答社会如何形成的问题,而不可还原论则认为社会世界一旦形成,就独立于创造它的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外在的,并且对个体有制约作用的实在,只有社会事实才能解释社会事实。

第二种区分涉及由理论家提供的说明的类型。在第一种说明类型中,社会世界被“化约”为它的个体参与者各自的特征,化约为他们各自独自的意义或者利益(个体论的)。第二种说明类型诉诸的是整体,或者是集体性的观念体系,或者是共享的物质条件(整体论的)。该图式所推出的理论建构类型就是:

建构主义(主观的/个体论的),它寻求的是理解个人的、主体间的意义和动机。在这里,人被看作是有资格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行动者,他们积极主动地创造或建构着社会世界。

功利主义(客观的/个体论的),它寻求依据对个体利益及其实现手段的明确计算来解释人的行为。这里,人被看做始终处于计算之中,追求利益追大化,重视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寻求自己得到好处。

功能主义(整体论的/主观的),考察各种社会安排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由一个至高共享的规范体系所限定的各种功能要求。在这里,人被看作是宗教和文化的尊奉者,没有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支持,他们就不能生存下来。

批判结构主义(整体论和客观的):回溯潜在物质结构的长期发展过程,以及这些结构对个人、社会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这里,人被看作是被他们在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定位随意摆布、操纵和扭曲,使他们真实的自我发生扭曲,畸变。

这里我们可以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区分,本体论在这里指的是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并且只有在对理论相关的研究对象的充分诠释下,才能对社会世界形成充分的认识,建构主义——具有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关键词:行动;功利主义——理性人,关键词:理性;功能主义——作为系统存在的社会,关键词:系统;批判结构主义——潜在于社会表象之下的物质结构,关键词:结构。

这些传统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具体划分出三个发展阶段:经典阶段、确立了所关注的基本论题;现代阶段,详尽阐释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立场;当代或后现代阶段,该阶段充斥着对传统的修正、模仿和拼凑。下面这张图罗列了这些理论脉络的概论录像,也指出了一些与四种社会学理论建构类型分别类似的同源性学科,以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这些类型之间的不同。

社会学四个理论流派,社会学三大学派(2)

这张图基本就概括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大部分内容了,我先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他们之间的*

(一)建构主义

社会学理论建构中的建构主义脉络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两位德国理论家:齐美尔和韦伯。他们依据德国哲学中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区分,提出了大体相似的主张。他们坚持认为,人的行为和自然客体的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则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其行为以意义的。因此,社会学的观察者必须对参与者确立的意义做出解释,即赋予意义。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由芝加哥大学的米德发展起来的那种建构主义传统。源于米德的思想流派被称为符号互动论。它是一种社会心理学,认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在语言沟通的各种模式中确立起来的。沟通是社会借以进人每一个行动者内心的中介,各种理解也由此得以共享,社会也正是由此得以浮现。

在20世纪中叶的欧洲社会学中,特别是在舒茨的著作中,人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韦伯的影响。舒茨从跟柏格森和胡塞尔相联系的欧洲现象学哲学传统的立场出发,来阅读韦伯的著作,创立了一种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重点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舒茨考察了各个个体通过哪些方式,将各自的类型化通过主体间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考察了社会学家的类型化和行动者的类型化之间的种种联系。

70年代在美国发展出一种极端的现象学形式,即常人方法学它认为,要想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世界。

建构主义的第二套主张寻求从个人的动机和原因中解脱出来,考察大的结构。有一些范例最终滑向了别的视角趋向:帕森斯的著作成了功能主义的主要范例,而哈贝马斯则成功地留在了批判结构主义者的阵营之中。然而还有一个范例与其本源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在当代或后现代时期,这主要贡献便是由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努力展示的是:在解释性的行动和稳定的、大规模的社会系统的突生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在吉登斯看来,这些便是行动者利用业经确立的行事方式以实现其个人目标的种种方式所带来的意外后果。

所以我们看到建构主义的核心主张是行动,它关注的还是当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着手行动时,在意识中发生了什么。它包括主题赋予其行动的意义及其行动的原因或者动机。不仅如此,行动议题还涉及互动中沟通意义的种种方式,以及在稳定的主体间性社会世界借以确立的方式。上面提到的社会学家,就主张需要按照主体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其行动的意义和动机,在他们看来,社会是人的建构,随着主体的自觉和动机投入而持续不断地发生转换和变化。此外,行动议题也考察了一些主张:即力求展现个体的行动如何能够生发出集体性的。

(二)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起源于19世纪英国社会理论家斯宾塞,是他第一个提出,社会很像一个生物有机体。而这个社会已经演化到相当的程度,其组成器官,每一个都对社会的生存和维持发挥着正面的作用。然而,关键性的、最有影响的功能主义奠基人还得算涂尔干,这位法国理论家对斯宾塞的观点又重新加以分析。涂尔*核心命题是: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套共享意识(他称之为集体表象)而整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行动对于这种宗教性或道德性的共享意识所起到的作用,来对这些社会行动做出说明。

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叶的显著发展就是结构功能主义,它发端于美国人帕森斯对韦伯、涂尔干、马歇尔和帕累托的著作的解读。帕森斯起先是以一种建构主义的方式提出,这些人的著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称之为“唯意愿论”的社会行动理论。这种唯意志论在涂尔*著作中体现为一套共享规范,但在韦伯的著作中体现为行动者可以有选择的自由。然而,帕森斯逐渐移向涂尔*立场,认为如果社会作为个系统想继续存在下去,它就需要一定类型的结构发挥功能性的作用。他进一步认为,结构变迁的方向是由文化内涵即社会的共同规范体系所决定的。

在帕森斯于1979年去世后,结构功能主义不堪承受势不可挡的实证主义批判而销声匿迹,后者认为总体图式在经验研究中根本没有什么效用。然而,到了80年代晚期,这种研究途径在美国理论家亚历山大的影响下又经历了某种程度的复兴,人们把他对结构功能主义的重新解读称为新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致力于一种多维的社会理论,试图涵括本书在概述中所讨论到的所有理论建构潮流。它还声称,和创立这样一种多维理论的目标走得最近的,恰恰是帕森斯。

功能主义的核心主张是系统,上述的社会学家会强调,集体性的社会安排似乎有着它自己的逻辑和方向,独立于参与者的主观意向。这些社会安排表现为整合成整体的形式,可以描述为系统。对系统感兴趣的理论家考察的是:一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会以哪些方式组合在一起,其中每一个部分似乎都有助于整体的维持,因而不能被分割开来分析。

(三)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的核心主张是理性,它对行动提出了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如何可靠地切入主体的的思维。上述的理论家提出,只有针对有限的一部分行动才能实现这一点。这部分行动就被称之为理性行动,即行为重视具体明确地旨在实现一个自觉意识的目标。理性理论则有分成两种,一种是认为只有一部分行动属于理性行动的理论,另一种也假定所有行为都受理性支配的理论。后者假定所有行为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都建立在对自我利益计算的基础上。但是所有关于理性的主张都会面临一个具体的问题,即有些行为所能提供的益处只在于集体层面,而个体却需要为此付出代价,对这样的行为如何说明?

在马歇尔所体现的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歇尔从“需求”、个人*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且引入效用这个关键概念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而他的同时代人,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的学说则奠定了功利主义更具社会学味道的基础。他第一个具体阐述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个人满足的追求能否生发出集体性的安排。这些观念更具社会学具体意味的发展体现在交换理论中,后者是与20世纪中叶的一个美国历史学家兼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联系在一起的。霍曼斯致力于表明:从寻求实现各自目标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当中,可以形成稳定的、制度化的关系。他成功地揭示道:在与其他行动者相隔绝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实现需求的满足的。最近的发展集中在帕累托所点明的问题上,人们称之为理性选择理论。它有两个分支:一是博弈论马克思主义。按埃尔斯特和罗默的主张,它关注的是工人阶级的个体成员是否始终能够认为投身革命会给他们带来利益。而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国家是如何从个人利益中产生出来的,国家行动者又是如何切实开展行动,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而将这两种理论分支联系在一起的则是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才能说服理性的个人去投身可能需要他们个人支付代价的集体事业。

(四)批判结构主义

在19世纪的德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及其合作者恩格斯的理论中,可以找到两条彼此相关的社会学思想脉络。第一条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作为其基础的物质关系结构的历史。第二条是:人类就其本性而言,是富于表现力和创造性的,但是这一真实的本性却被物质生活历史的重压扼*了。物质生活历史既重新塑造了普遍的观念,也重新塑造了个人的意识。

在20世纪中叶,以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中,第一条脉络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历史的转型是经济基础、国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结构中的矛盾汇聚的产物。按照他们的论点,个体行动者可看作是由历史之线操纵的木偶,没有自主性或自主意志。第二条脉络的历史更长,可以归人批判理论这一类,既包括韦伯式主题,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这条脉络几乎同时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构成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中,它们考察的重点都在于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意识形态支配意识的方式,以及抵抗意识形态的方式。

在当代,结构马克思主义被激进的后结构主义取代。后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在社会学中与福柯的著作联系在一起。后结构主义实际上是在激进的和批判的方向上重新塑造出了建构主义。同时,批判理论传统本身也在德国社会哲学家哈贝马斯或可称作沟通论的理论中达到了相当的发展高度。哈贝马斯试图融通马克思、韦伯、米德、舒茨和帕森斯的观点,以表明由主体间性和解释所组成的社会领域正在被商业活动与科层制的领域所殖民和压制。

批判结构主义,他们的核心主张是结构。结构可能是这四个主张之中最难以把握的。结构指的是在直接感受到的经验之下潜藏的各种社会安排所体现出来的模式。对于上述的社会学家,结构是得自主体经验的一种分析性的抽象观念。然而,最喜欢讨论结构的那些理论家却主张,结构享有优于行动的本体论地位。在他们的论述中,结构决定了有自觉意识的经验的内容,从而主体及其行动都消失了。至于这样的结构定位在何处,则有形形色色的主张,有的说在无意识的心智中,有的说在物质关系中,或有的说在神话或语言的符号关系中。——不过在批判结构主义之中,考察更为频繁的是后结构主义的学者,比如福柯和哈贝马斯,在系统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清晰地把握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主张,但复习的时候,还是得根据考察的方向针对性的复习。

上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了各个思想流派的核心主张与代表人物,接下来进入具体的各个理论脉络之后,把握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与相关的理论体系。

社会学四个理论流派,社会学三大学派(3)

声明〡本文来源于momo社会学考研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