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圈出来的部分就是画面撕裂现象,相信你也遇见过
这个游戏画面选项在几乎所有的主流游戏中都会出现,它存在的目的是同步游戏帧率和显示器的刷新频率,使画面的实际输出更加顺滑自然、没有撕裂效果。通常来说,屏幕在显示每一帧画面的时候也是从屏幕顶端逐渐向下进行刷新的,就像用滚轮在墙上刷油漆一样,屏幕顶端和底端时存在刷新时间差异的。虽然这种差异很难被人眼分辨,但在游戏这种经常出现下半屏幕还停留在上一帧,上半面屏幕已经出现下一帧画面的情况,画面动起来时就会出现强烈的撕裂感。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游戏帧率非常高,也无法避免由屏幕刷新带来的画面撕裂效果,而垂直同步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开启后,电脑会在某一帧完全在屏幕中显示完全后,再输出下一帧到屏幕上面去,让着急想登场的帧画面排队等着,强行对帧率和刷新率进行同步。但这种特效就会带来一些细微的画面延迟,也就是粘滞感,如果你感知不到撕裂的画面的话,这个效果同样还是不开比较好。
结语
其实每一个视觉能力正常的人类,都可以感知到30帧、60帧、甚至100帧视频画面之间的差异,区别在于他们是否对帧数特别敏感罢了。有趣的是,一些我们自己玩的时候感觉有些“卡”的游戏在剪辑录制之后,观众反而会觉得视频非常流畅。原因就在于视频的压制过程中,帧与帧之间被视频压缩编码意外创造出的动态模糊特效,观众反而有种在看电影的错觉。
这种案例看似模糊了游戏和电影之间的差距,却引出了另一个游戏和电影之间的区别——输入&渲染延迟和显示延迟。人类的触觉感知系统和反应能力是远高于视觉处理系统的,因此玩家们通常对输入的延迟有着非常敏感的反馈。举个例子,iOS系统之所以顺滑,就是因为它在输入延迟方面快于安卓系统一个级别,所以它用起来才那么“跟手”,而他们之间的区别可能只有几毫秒而已。永远不要低估人类在感知层面上的能力,特别是触觉感知系统。
这种敏感的神经系统,也让我们玩游戏时觉得“卡、黏、不跟手”,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提升游戏的帧率。在绝大多数游戏中,游戏都会预渲染之后3帧左右的游戏画面,当你进行操作时,所得到的反馈其实是有4帧左右延迟的(包括当前帧和不计入本次统计的显示输入延迟)。我们算一道数学题,如果游戏运行帧数是30帧,那你将面对的可能是1/10秒左右的输入延迟;而当帧数到达60帧时,你面临的延迟就会是1/20秒左右的输入延迟。同时考虑到帧生成时间等更高级别的元素的存在,一般我们还是会认为帧数越高越流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