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
■题记
塔里木盆地,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它北靠天山,南依昆仑山,西至帕米尔高原东麓,东抵罗布泊一带,南北最宽距离约520千米,东西最长距离约1400千米。在这片面积40多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上,有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以及在河水滋养下于盆地边缘生出的片片绿洲。
古代丝绸之路从这片荒芜与孤寂中经过,沿着大漠戈壁中的点点葱郁,向西探索,向东追逐。“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人群的流动,文化的交融,思想的碰撞,让塔里木盆地在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展露着熠熠生辉的姿彩。
“塔里木盆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丰繁自然资源,使之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畅行要道,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沟通桥梁和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繁育出无数记载中华文明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说。
从事田野考古工作20多年来,胡兴军几乎走遍了环塔里木盆地沿线,完成考古现场的调查、勘探、发掘以及对文物的整理研究工作。2022年,他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项目,获得由国家文物局评选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文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环塔里木盆地”考古发掘及成果,进一步阐明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此得到充分证明。
记者: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成果看,塔里木盆地有人类活动的时间至少在什么时期?创造了哪些中华早期文明成果?
胡兴军:塔里木盆地有人类活动的时间至少在距今一万年前。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塔里木盆地是历史上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汇聚的活跃地带。201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且末县石门水库石器遗址发掘和采集到1000多件石器,打制技术有比较明显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特征。
另外,我们在克里雅河尾闾、孔雀河下游、楼兰故城周边及昆仑山北麓山前诸多的河流台地,发现了很多细石器遗址。2016年,依托“罗布泊地区自然和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调查”项目,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罗布泊地区还新发现10处细石器地点和数千件石核、石片、细石叶等石制品,获得了该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直接证据。
从这些石器所体现的制作技术特征看,与我国华北地区有关,也与阿尔泰山地区有关。这些发现对于我们认识塔里木盆地乃至整个中国石器时代技术特点与分布格局,提供了新材料;对研究当时人群适应生存能力和人群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佐证,在研究当时欧亚大陆人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记者:塔里木盆地不仅是我国能源和矿产的聚宝盆,也是“历史文化聚宝盆”,那么这个“盆”里的宝都有什么?
胡兴军:在整个塔里木盆地中,有大大小小数千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点,包括城址、墓葬、佛寺(塔)、烽燧、聚落遗址、古建筑等遗存。
在这些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木器、纺织品,佛教造像、壁画,纸质文书、简牍等遗物,生动还原着历史上新疆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也以丰富的面貌呈现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畅行,为塔里木盆地中一座座绿洲城郭带来勃勃生机。塔里木盆地的南北两缘各有一条古代丝绸之路的分支路线,北道从今天的焉耆往库车、阿克苏、喀什方向,南道从今天的若羌往且末、和田、喀什方向,最后都延伸向中亚地区。楼兰、尉犁、龟兹、姑墨、且末、精绝、戎卢、渠勒、疏勒、蒲犁……这些名字动听的城郭,如一颗颗明珠闪耀在丝绸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