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游戏、小说、影视还是动漫中,“子女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情节都是十分常见的,这些冲突可小可大,小则是子女们对父母严厉的管教和古板的思维难以忍受进而产生语言顶撞、暂时性的离家出走等逆反行为,就像现实中很常见的青春期行为那样;而大则是可以是子女或者父母为了所谓“原则”,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甚至是为了所处世界的和平选择“大义灭亲”;又或者是为了一己私利去出卖自己的子女/父母,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等等。
子女和父母产生冲突天生就带有极强的戏剧性,因为这把本应完全信任与关爱的两者放在对立面上并让双方直面这种对立,其中所包含的感情五味成杂,并且编剧为了解释明白本应是至亲的双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冲突,其中更是会涉及到庞大的角色数量以及各种阴谋、内幕。比如金庸的著名小说《天龙八部》里就有大量的篇幅在讲述乔峰追查“带头大哥”真相的故事,而这个“带头大哥”其实就是他爹;科幻经典《星球大战》甚至用了《魅影危机》《克隆人战争》《西斯的复仇》三部电影来为老观众们解释为什么卢克·天行者的父亲会成为“黑武士”达斯·维达。
“子女与父母的冲突”这个故事的主题只要使用得当,不仅可以贯穿整部作品成为一条剧情主线,并且还能够凭借其强大的情感震撼力给玩家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游戏系列的一个“标签”,比如《魔兽》系列中吉安娜与父亲戴琳的冲突,《战神》系列中奎托斯和父亲宙斯的冲突都已经深深印入了玩家们的脑海。
吉安娜与父亲戴琳因立场不同而形成的冲突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游戏中“子女与父母冲突情节”的设计手法。
一、子女与父母间冲突的心理学解释
由于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作品都是由我们人类创作出来的,所以毫无疑问人类的心理状况也就对文化作品有所影响,比如梵高、薄伽丘等人都在自己不同领域的作品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薄伽丘是作家,代表作为《十日谈》;梵高是画家,代表作为《星月夜》),这种影响在游戏作品里同样会产生。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子女和父母的冲突”成为一种经典故事情节呢?弗洛伊德学派对此其实有过一定的研究,抛开争议颇大的“俄狄浦斯情结”之后,我们依然能从他们的理论中提炼出不少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星月夜》里传达出了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
人类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受到了母亲子宫的保护,而由于人类经过高度的进化,所以具备了丰富的情感系统,再加上人类在刚出生的婴儿时期无论身心都还非常稚嫩,所以必须依靠父母双亲来抵御世界上的所有危险,综合起来在当代社会中具体的表现就是,人类在幼年期可以长时间呆在自己双亲的怀抱中,可以说人类是地球上幼年期可以呆在双亲怀抱中时间最久的生物之一。在人类的母亲分娩之后,婴儿的父母基本都会把婴儿判定为“无法独立”的状态,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中,婴儿会和母亲或者父亲(大多数时候为母亲,因为目前主流的思想还是把育儿的责任递给母亲,父亲需要继续工作养家)组成一个“二元单位”,婴儿在这段时间也会对母亲或者父亲产生极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比如依赖父母喂食,喂水等)同时也是心理上的,相关研究和对婴儿的观察表明父母如果长时间离开的话会使婴儿紧张,于是婴儿会开始进行一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具有攻击性的行动(比如大哭,挥舞四肢,怒吼等),如果此时父母去阻止这种行为的话同样也会引发婴儿的攻击性行动(这就是为什么婴儿哭闹的时候,父母刚开始去哄大多数婴儿会闹得更厉害的原因),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子女第一个产生敌意的对象恰好也是他们第一个产生爱的对象。
如果对此现象再稍作深究的话,大概是这样一种情况。人类对父母的理想预期其实是婴儿时期的“二元状态”,也就是父母对子女完完全全的保护与供养,当婴儿表现出满足的时候毫无疑问就是他进入了这样的一种状态。但是由于孩子需要受到管教,需要逐步掌握人类的基本技能(比如说话,走路以及建立简单的基本道德观),所以父母这一角色必然会带着人类社会的秩序打破孩子理想中的这种“二元状态”,于是孩子便会表现出愤怒与敌意,这就是子女和父母冲突最初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游戏中会看到很多相互之间有冲突的子女与父母,在他们的回忆中整个家庭会有充满关爱的时期,父母会对子女予以保护,子女和父母在道德和思想上也有较高的统一性。
并且也正是以这样的理论作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主角人物站在冲突中“父母”的一边,那么冲突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子女成为了游戏世界里道德所不能容忍的一方,“父母”需要以“秩序维护者”的身份来制裁自己的子女,比如《质量效应》里塞恩和想要成为职业*手,并且已经开始尝试*人的儿子之间的冲突,站在玩家和神堡居民的立场上来考虑,在全银河系合力对抗“收割者”的时候进行暗*并且想要成为亡命之徒并不是一件合乎道德的事情,所以塞恩和主角薛博德一起出手对这个孩子进行“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