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聆雨子】
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的精彩发言总能引发民众的激烈讨论,陆慷、耿爽、华春莹都成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明星式人物,足见人们对外交的关注和重视。
前不久刚结束播出的《外交风云》,广受好评与关注,引发收视热潮,人称“一集入坑”,让人印象深刻。
除去制作上的精良、风格上的厚重、表演上的传神,它最值得彰显和讨论的里程碑意义在于:这是首部以电视剧的形式,再现新中国外交战线的作品。
“外交战线”,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汇,三寸之舌,百万雄师,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无声处听惊雷。太多的想象足以从中升腾而起。
1.重述一段共和国往事
在世界格局与版图内站定一个不容替代的位置、获得与本身相匹配的国际认可和国际角色,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释放出自己的声音与诉求、展现出自己的力量与担当,赢得尊重、赢得声望、赢得互利共生的空间和契机,标志着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作为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中国,被真正地缔造完成。
这同样是一条筚路蓝缕、夙兴夜寐的征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加艰难、更加复杂、更加暗潮汹涌,也更加凝集了那一代领袖和外交工作者们的高瞻远瞩、处变不惊与海纳百川,更加能体现其格局、气度、智慧与襟怀。
毫无疑问,《外交风云》实现了创作题材上的突破,把视野和目光,投入了那个相对陌生、却又十分重要的时空缝隙里,让一段注定应该被铭记的往事,散射出傲人的万丈光焰。
全剧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始,至1976年尼克松第二次访华为结点,前后跨越近30年,而这些年,也是新中国在列强环伺下自强不息的外交破冰之旅:
人民解放军以强硬态度回应英舰“紫石英号”的恶意挑衅,果断开炮将其痛击至搁浅,“坚船利炮”的傲慢传说由此在古老的东方海岸画上句点;
“克什米尔公主号”上的定时炸弹和印尼海岸上的空难,冷战阴云危机四伏,*总理临时改变路线转危为安,却由此引出万隆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告的外交底线;
中苏交恶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考验,昔日老大哥竟颟顸地妄图插手新中国的主权,却忽视了我们可以不依赖任何自命救世主的强援,任何以“事大主义”的阳谋将中国收编为附庸的企图只会提前*;
炮击金门震慑分裂势力的跳梁嘴脸;
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的举重若轻,尽显成竹在胸的治天下若烹小鲜;
敏锐而一针见血地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秉持准则、坚持一个中国、拒绝“双重承认”,却也不封闭、不自锁、广交朋友、以对话解决分歧一系列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巧变,润物无声地发生于中法、中美、中日之间;
“坦赞铁路”修建,总理和黑人朋友一起载歌载舞,无论是“新殖民主义”的抹黑构陷,还是“援助非洲就是做冤大头”的无知流言,从此灰飞烟灭、不值一哂,在反殖民反侵略的携手并肩里,成了对中国所主导“一带一路”之今日蓝图的最佳闪回与复现。
由此,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名词、一幕幕色彩斑斓的历史页卷,也就不再栖伏于教科书的字里行间供人记诵默念、也不再沉睡于档案文件的卷册上供人浮想联翩,它们幻化成一种荧屏上的视听记忆,幻化成一个个立体的、足以让你我身临其境的鲜活瞬间;剧情的推进、历史的演进,互文相生、同气连枝、共舞共振,恍如一幅卷轴画般徐徐展开。
2.这里有最难讲的故事
之前我们能看到,在一些电影、电视剧里,会提及那些和外交有关的事迹,如《开国领袖*》、《海棠依旧》、《历史转折中的*》中的某些分集,或是在表现共和国发展历程的编年体里,会提及那些和外交有关的环节和片段,如《东方》、《换了人间》。
《外交风云》里的故事,在这些作品里都被大致提及过,但它们更近似于某个环节、某种铺垫,它们都不是主体。这些作品都属于“因为是全景大制作,所以总会时不时扫到一些和外交有关的内容”。外交无论在其中扮演了多少份额,都始终没能被作为一个整体的逻辑来提炼、来总结、来梳理、来赋予意义。
完全以外交为焦点、完全从外交的圆心向外展开的作品,似乎只有二十年前的《*外交风云》。但是,首先它侧重于写人而非写事,其次它是纪录片而非剧情片。
由此可见,在“外交题材”这个特定类别里,中国影视剧一直以来是相对薄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