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是截取自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这篇文章被选入课本之中,令人印象深刻。有人曾说,对于全中国接受过语文教育的人来说,朱自清的名字是可以和《背影》划上等号的,而在这篇文章中,最有画面感且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就是父亲翻过栅栏去购买橘子了。
长大以后,重读《背影》,对橘子有了全新的理解。
一桩风流债,导致多年父子离心1917年,在北京大学上学的朱自清参加完祖母的葬礼后,准备从浦口出发,返回北京,他的父亲朱鸿均前来送行。
《背影》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1925年对这段旧事的回忆。
虽然后世再读这篇文章时都会被它所描写的父爱所感动,但是在事发的当年,朱自清和父亲朱鸿均却有很大的隔阂。
而导致父子隔阂的原因竟然就是父亲朱鸿均的一场纳妾风波。
朱鸿均本就有一房姨太太,但在徐州任榷运局长之时又娶了一位。他本来就想就此享受齐人之福,然而他在宝应的那位妾室潘氏偶然间得知此事,就远赴徐州大闹一场。
深宅大院,两房妾室争风吃醋,这本来也就是朱家的一桩家事,最多是朱家自己鸡飞狗跳,外人无从插手,但潘氏不知轻重,竟然闹到了朱鸿均工作的地方。
此事影响非常不好,朱鸿均榷运局长一职就此丢失了,他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原本还算过得不错的家就此一落千丈。
朱鸿均是家中长子,本来寄托了全家的希望,骤然在此时失去职位,他的母亲不能承受打击,不久后就去世了。
要去北京上学的朱自清不得不回到家乡参加祖母的葬礼。
但他这一次,不仅仅要面对生离死别,更要面对家境不再优渥的事实。
生活骤然发生变化,他心里对造成这一系列事件的父亲十分怨恨,都是父亲的一桩风流债,直接或间接闹得家破人亡。
在处理完祖母的丧事后,朱自清要回到北京上学,他的父亲也要出门去重新找营生,两人就结伴而行,到了浦口再分道扬镳。
朱自清对父亲是有情绪的。
在《背影》中的买橘子事件之前,一直都对他有着强烈的不满。这种不满可以从朱自清多次认为父亲“不聪明”看出来。
文章开篇就讲到,父亲在南京再三拜托茶房照顾“我”,又担心茶房不用心,决定亲自照顾我。
对于父亲这种举动,“我”心中并没有太感动,反而暗自想:“我那年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父亲执意要亲自照顾“我”的举动是多此一举的。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要自己插嘴不可。”
父亲在那里苦口婆心地拜托茶房照顾“我”,而“我”却暗自超嘲笑父亲多此一举,完全没有看出茶房的眼睛里只有钱,根本不会在意他的嘱托。
当时的情景下,“我”还处在对父亲的怨怼中,对父亲的态度也不是很好。
他在“我”的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刚刚闯过大祸,不聪明的人罢了。
这一路上的腹诽,就是对父亲不满的真实写照。
而与父亲的离心,并不只是在浦口的这一次。
此后的几年,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都不能算得上是和谐。
为了补贴家用,朱自清加快了学业完成的进度,早早毕业,回到家乡的省立第八中学教书。
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进而养活妻儿,但等他去领薪水的时候,却被告知,他的薪水早就被他的父亲给领走了。
按理来说,就算是父亲,也不能随意支取儿子的薪水,但朱鸿均借着自己和校长的私交,背着儿子拿走了他的薪酬。